二、表里辨证

二、表里辨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活人书·问表证》: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

《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出而恶寒者,表虚也;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里实也。

《医统正脉全书·伤寒锁言》:如有一毫头痛、恶寒,尚在太阳,便是表证未罢,不可攻里。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篇》: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经曰: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又曰:风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凡此之类,皆言外来之邪。但邪有阴阳之辨,而所伤各自不同。盖邪虽有六,化止阴阳。阳邪化热,热则伤气;阴邪化寒,寒则伤形。伤气者,气通于鼻,鼻通于脏,故凡外受暑热而病,有发于中者,以热邪伤气也。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

《伤寒大白·宜发表论》:恶寒身痛者,宜发表。肢节烦痛者,宜发表。头痛项强者,宜发表。四肢常冷者,宜发表。四肢拘紧不能转侧者,宜发表。面赤身热,两足常冷,或脉沉伏者,宜发表。时刻呻吟,语言不足,无汗烦躁者,宜发表。身体乍轻作重,转侧或难或易,宜发表。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无定者,宜发表。洒洒恶风,皮肤大热,宜发表。以上三阳经表邪之证,故用发表之法。

《医门法律·中寒门》: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已汗而恶风,邪退而表虚。

《医方集解·发表之剂》: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尚为在表。

《杂病源·表证》:风寒在表,脉必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风为阳,卫亦为阳,寒为阴,营亦为阴。阳邪伤卫,阴邪伤营,各从其类也。卫得风则热,营得寒则痛,营卫俱病,故骨节烦痛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活人书·问里证》: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者,里证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篇》: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以此言之,似属易见,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至大害,故当详辨也。

身虽微热,而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疼拘急,而脉来不紧数者,此皆非在表也。

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

凡病表证,而小便清利者,知邪未入里也。

表证已毕,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于里也。若烦躁不眠、干呕、谵语、腹痛自利等症,皆邪入于里也。若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者,此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可下之也。

七情内伤,过于喜者,伤心而气散,心气散者,收之养之;过于怒者,伤肝而气逆,肝气逆者,平之抑之;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脾气结者,温之豁之;过于忧者,伤肺而气沉,肺气沉者,舒之举之;过于恐者,伤肾而气怯,肾气怯者,安之壮之。

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脾之实也,宜消之逐之;不能运化者,脾之虚也,宜暖之助之。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清之泻之;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

劳倦伤脾者,脾主四肢也,须补其中气。

色欲伤肾而阳虚无火者,兼培其气血;阴虚有火者,纯补其真阴。

痰饮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从来,方为至治。若但治标,非良法也,详具本条。

五脏受伤,本不易辨,但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肝病则目不能视而色青,心病则舌不能言而色赤,脾病则口不知味而色黄,肺病则鼻不能闻香臭而色白,肾病则耳不能听而色黑。

《伤寒论纲目·表里》:里证,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其邪之入里也,皆为里证,不专指邪实、阳盛一边说也。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医彻·伤寒·里证论》:伤寒传里,发热口干,胸满烦躁,甚则谵语揭衣,皆里实也,攻之无疑,又何慎焉?

《类证活人书》: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弊;承气入胃,阴盛必亡。

《医碥·口问》:凡平素无病,而突然恶寒发热,多属外感,必有头痛、体痛、拘急、无汗或有汗等表症,浮紧浮大等表脉可据。若无表症、表脉,病由渐至者,属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失些小贼风。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辨》: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别之。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伤寒绪论·总论》:有里恶寒,认作表恶寒者。初起不热,但恶寒而体倦息微,脉沉迟无力,此寒中三阴,里恶寒也;若初起恶寒而体重气促,脉阴阳俱紧,为表恶寒,后必发热也。

《伤寒绪论·背恶寒》:身背为阳,背恶寒者,阳虚之验也。然阳气内陷,亦有此症,是以背恶寒有阴阳之分异。若内寒在表,则一身尽寒矣。但背恶寒者,阴寒气盛可知。

《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