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暑淫证

三、暑淫证

暑淫证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心烦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脘痞,腹痛,呕恶,无汗,苔黄腻,脉濡数等;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急,甚至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证的成因】因夏季气候炎热而感受外界暑邪所致。

【证候分析】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天。《素问·热论》曰:“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暑淫证有伤暑和中暑之别。伤暑,为人体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所致。由于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见发热恶热、心烦汗出;暑邪耗气伤津,则见口渴喜饮、小便短黄、气短神疲等症;暑夹湿邪,阻遏中焦,脾胃运化、和降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见胸闷脘痞、腹痛、呕恶;邪气闭阻,玄府不通,则见无汗;苔黄腻、脉濡数,为暑湿之征。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炽盛,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则见发热、猝然昏倒;暑热引动肝风,则见惊厥、抽搐;暑热耗气伤津,营阴受灼,则见口渴、汗出、气急、舌绛干燥、脉细数等症状。

【辨证要点】夏季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以发热、汗出、口渴、呕恶、疲乏、尿黄,甚则神疲气短、猝然昏仆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伤暑者宜清暑泻热,主方白虎汤(《伤寒论》);若暑邪亢盛,引动肝风者宜清热凉肝息风,主方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若暑湿困阻中焦者宜清阳明胃热,兼化太阴脾湿,主方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中暑患者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轻者擦清凉油或服几粒人丹便可恢复。重者可针水沟、十宣、合谷等,或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之类凉开的药物,醒后继续服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