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组学研究

(四)组学研究

组学研究忽略了组织器官的解剖定位,强调的是生物化学的某一环节的改变和疾病过程的内在联系。通过蛋白质或代谢组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集体或一个组织、一个细胞等不同层次“整体”活动的角度来揭示和阐明证候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

1.蛋白质组学 刘小溪等对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小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50个差异蛋白,主要有免疫球蛋白IgG、肉碱乙酰转移酶、羧酸酯酶等,其中免疫球蛋白IgG、肉碱乙酰转移酶、羧酸酯酶等较空白对照组出现了上调,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硒结合蛋白等出现了下调。

刘芳芳等通过比较正常及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差异蛋白质,发现5个有意义的差异蛋白质——载脂蛋白AⅠ、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结蛋白、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2/B1,由此认为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与脾阳虚证相关的疾病特异性蛋白。

孙珂焕等分析了脾虚证和正常健康组的唾液差异蛋白质,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蛋白155个,其中上调蛋白107个,下调蛋白48个。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物质代谢、氧气运输等功能分类上,主要涉及补体系统代谢通路、脂肪降解和吸收通路、维生素降解和吸收通路等。

2.代谢组学 徐荧发现脾气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血清代谢图谱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正常大鼠比较,脾气虚大鼠血清中葡萄糖、琥珀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雄酮、亚油酸等含量显著下降,脾气虚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异常有关,是机体多个系统功能改变的共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