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 指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及全身气血的盈亏。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灵枢·终始》认为是“谷气来也徐而和”,就是说有胃气的脉应是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的。《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伤寒论·平脉法》篇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即是讲脉之胃气。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反应于脉,有胃气之脉濡弱,濡则软也,有冲和之象,濡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戴启宗《脉诀刊误》则称:“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陈士铎《脉诀阐微》指出:“毋论寸关尺,下指之时觉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气也。”这些论述,虽说法不一,但均可供参考。
一般认为,脉有胃气的表现是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便是有胃气。反之,若应指坚搏,甚如循刀刃,则是无胃气之脉。
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组织、经络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胃气的充养,脉之胃气亦赖水谷之气的充养,在一定程度上亦决定于胃气的有无。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正如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所言:“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因此,诊察脉象有无胃气,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神 即脉有神气。诊脉神之有无,可察精气之盈亏,脏腑之虚实。
脉之有神的表现,李杲认为“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周学霆认为“缓即为有神”,陈士铎《脉诀阐微》曰:“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综合各家之说,脉之有神是指脉律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即属脉有神气。反之,若脉来散乱,脉至无伦,或微弱欲无,都是无神的脉象。
值得注意的是,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脉之神气是其中的一方面。因此,观察脉神推测病情,须与全身情况相结合,患者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象,亦不能掉以轻心。故《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3.有根 即脉有根基。脉之有根无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由于肾藏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经脉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故《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方面。因为尺脉候肾,沉取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若在病中,证虽危重,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未绝,犹如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伤寒论·平脉法》篇曰:“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如此尚为可治。王叔和曰:“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陨灭。”相反,若脉浮大散乱而稍按则无,或尺脉沉取绝不应手,则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总之,脉贵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胃、神、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有胃必然有神、有根,即不论何种脉象,只要节律整齐,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缓中不失有力,尺部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虽病而病尚轻浅,正气未伤,生机仍在,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