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辨证概要
1.辨疮疡的阴证、阳证 辨阴证、阳证应从皮肤颜色、温度、肿形高低范围、肿块硬度、疼痛程度、脓汁稀稠、发病缓急、病位深浅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区分。辨清阳证、阴证,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1)阳证特点:疮疡发病急骤,病在皮肉,皮肤色泽红活,焮赤灼热,肿胀高起、局限、根部收束,肿块软硬适度,剧痛,初起多伴恶寒发热、口渴、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溃后脓液稠厚,肿块渐消,其他症状也逐渐消失,具有病程短、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良好等特点。
(2)阴证特点:疮疡起病缓慢,病发于筋骨之间,皮肤色泽紫暗或皮色不变,肿形平坦下陷、根部散漫,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不痛不热,或隐痛、酸痛、抽痛。溃后脓液稀薄,或纯血水。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伴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自汗盗汗等症,溃后诸症尤甚,具有病程长、难消、难溃、难敛,预后不良等特点。
注意:临床上辨阴证、阳证,既要重视局部症状,又要重视全身症状,要四诊合参。同时要注意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疾病的错综复杂和相互转变,可能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可能出现阴、阳证的相互转化。
2.按经络辨疮疡 依据疮病所在部位,按经络分布进行辨别,有助于明确疾病所在何经,从而指导临床分经论治或用一些引经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如疮发于头项,则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太阳膀胱经;发于面部和乳部,则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发于耳部前后,则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发于颈及胸胁部,则属足厥阴肝经(胁肋部位属胆经);发于手足心,则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等。
3.辨疮疡顺逆
(1)疮疡顺证:表现为疮疡初起,由小渐大,疮顶高突,焮红疼痛,根脚不散;成脓时,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脓后,脓液黄白稠厚,略带腥味,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时,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恢复正常等。
(2)疮疡逆证:表现为疮疡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成脓时,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腐不脓;收口时,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等。
疮疡辨顺逆,重在判断疾病的预后好坏。顺证多预后好,逆证多预后不良。无论顺证、逆证,均当及早治疗。顺证失治或误治可转为逆证;而逆证救治及时、治疗得法,也可转为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