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的概念及内涵

一、证的概念及内涵

“证”是中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之一。证的概念及内涵的规范化研究是证的规范化研究的基础。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对外在致病因素做出的综合反映,具有整体性和时相性特征。唐农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所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提出:证就是一定人体在一定的时序气化相变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状态,并可以在阴阳五行法则指导下,通过审察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时相变化,判断病位与病机,从而给出具体证型,称之为证时相定义。

黎敬波指出证具有多层含义,包括证的病因病理含义、证的病势含义、证的疾病发展趋向含义、证的体质含义、证的精神情志(心理适应性)含义、证的环境含义、证的饮食劳逸(生活方式)含义。韦黎通过对证、症、候沿革的研究,把证定义为:证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候。王永炎院士认为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并提出证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是“以候为证”。冯前进等认为证具有显著的时空病理学特性。证的空间属性表现为证中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疾病条件下机体的内在状态等因子。证的时间属性表现为证常与疾病的一定阶段相联系,证因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一疾病条件下,此时与彼时的证可能相同,也可能极不相同;证会受自然环境、四时、五运六气的影响而变化。证的这些时空属性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证型。研究者还试图从多学科角度诠释证的含义,如王庆国等从哲学、信息学、数学视角分别对证进行阐释,认为从不同的学科对证性质或属性的抽象,可以从学科间的交叉看中医,且可为中医学增加新的概念,概念的移植或可促进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证的语义学定义和发生学定义。

目前学术界较为共识的现代证的含义有二。其一,证候为证之外候,即反映某一证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组合。它不单是某一个症状,而是“某一阶段(主要指当前阶段)出现的各种征象的概括”。其二,证候为证之俗称。自从全国统编教材对“证”定义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结论”,临床上习惯性将“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另外,临床上一般习惯性将证的名称,称为“证名”;将较为常见的、典型的、名称较为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称为“证型”。有关证的概念,中医学术界尚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