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变不分表里
渐次指温邪传变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典型病例中卫气营血病证演变,按由表入里或自里达表层次有序传变。非典型病例中卫气营血病证演变可出现越期或重叠变化,即不遵循卫气营血表里次序传变,如有卫气同病者,气营(血)两燔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者。这种不典型的传变类型,其证候复杂多变,临床上较为多见,故应重视。正如王士雄说:“然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处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故临证者,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执死法以困生人。”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一般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
顺传:指温热病邪多从卫分开始,按照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次序传变。顺传标志着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逐渐加重,此为温热病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逆传:指温热病邪不按上述次序及规律传变。如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血分,出现神昏、谵语等重笃病情。逆传标志着邪气太盛或正气大虚,病势更加危急凶险。
此外,由于感受温邪的类别、患者体质的差异及治疗的影响等,温热病也有不按上述规律传变的。如温病初发在卫分,经积极治疗后疾病痊愈而不向里传变;也有发病之初无卫分证,而径见气分证或营分证;或卫分证未罢,又兼气分证,而致“卫气同病”;或气分证尚存,又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
可见,在温热病过程中,卫气营血病证的相互转化形式非常复杂。温热病整个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经常相互联系。
古代医家有关顺传与逆传的认识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等,其中论述了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至于温病的传变,明代医家吴有性《温疫论》论述了温疫九种传变方式,即传表不传里、表而再表(指邪传于表并从表解,而膜原未尽伏邪再传于表)、传里不传表、里而里(指邪传于里,里证已解,而膜原未尽伏邪再传于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指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上述九传,不出表里之间。正如吴有性在《温疫论·原病》中所说,“其变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首次明确提出了温病顺传与逆传的概念。伏邪盘踞,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难达于外,伏邪不能一时透尽。伏邪不尽则变证迭起,层出不穷,反复难愈,这就是九传的病理基础。继吴又可之后,清代医家叶天士论述了卫气营血传变理论。叶天士论逆传概念明确,而于顺传则未直接点明含义,因而导致了后世有关顺传与逆传的认识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顺沿卫气营血次第的传变为顺传,即自卫及气,由气入营,再从营而血的过程;同时将逆卫气营血层次的传变称为逆传,即自血传营,由营转气,由气透卫的过程。另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意见,即认为温邪从里达表为顺,自表入里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