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一)心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1.传统病因造模法 模拟中医传统造模方法制作心气虚证动物模型主要是运用中医的“劳则耗气”,饮食化生气血、饥则损气,血为气之母、血伤则气耗等理论,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包括水环境站台睡眠剥夺法,控食、过劳加大剂量普萘洛尔法,自然衰老法,慢性放血法等。

1)水环境站台睡眠剥夺法:于成瑶等采用水环境站台睡眠剥夺法,剥夺大鼠快速动眼相(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成功复制出能体现心主神明功能紊乱的心气虚动物模型。该研究采用的小站台直径为4.5cm,大站台直径为13.5cm,水面低于台面1~2cm,水槽上方装有料斗及水瓶,实验期间大鼠可自由饮食,水温30~32℃,室温22~25℃,持续剥夺睡眠192小时。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诊断采用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修订的虚证标准辨证,分别以心率异常表示心悸,呼吸频率异常推测胸闷,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和心功能的心率(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下降表示乏力。龙子江等采用小站台水环境技术剥夺小鼠REM睡眠,结合末次剥夺睡眠的同时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15天,成功建立心气虚小鼠模型。

2)控食、过劳加普萘洛尔法:程志清等分别选用魏-凯二氏大鼠(Wistar-Kyotorats,WKY大鼠)、BALB/C小鼠、SD大鼠应用基础进食复合负重游泳的方法制作心气虚动物模型,造模组动物单笼饲养,实验全过程连续按基础进食量(即成龄大鼠静息状态下日采食量)进食16天,每只大鼠每日喂大鼠精饲料5g/100g,在25~27℃水温的游泳缸中,每日强迫负重(按大鼠自身体质量的5%计)游泳至力竭为止。力竭采用两次游泳法,前后相差10分钟,以最大限度地耗竭动物的体能。力竭标准为动物明显失调、慌张,鼻部在水面上下浮动,头没入10秒不能上浮为力竭标准。实验第13天,在每日游泳的基础上每日灌服普萘洛尔溶液0.5mL/100g(即2.4mg/100g),连续4天。利用同样的机制,程志清等将负重游泳改为强迫跑步运动,模型组实验全程控食、强迫跑步16天,第17天起每日灌服大剂量普萘洛尔溶液,连续4天,也成功复制了模型。李绍芝等用NIH小白鼠采用连续控食,强迫负重游泳,大剂量灌服普萘洛尔和注射垂体后叶素等综合方法制造心气虚证动物模型。该研究同样以饥则损气作为建模的依据。

3)自然衰老法:人从40岁左右开始逐渐衰老。成年中期的中点为37岁,50岁是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的转折点。人40岁前后的两个时间点——35岁和50岁,可作为研究衰老动态变化的时间窗。依此,于成瑶等选用相应月龄(该研究应用SD大鼠:约12月龄,约相当于人33.7岁;约18月龄,约相当于人50.5岁)的雄性SD大鼠模拟人类生理性衰老的心气虚证,结果显示:老龄大鼠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和少动多睡,有神疲乏力——气虚证必备条件;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胸闷——心虚证必备条件;心脏指数下降,为心气虚证的重要表现;耳温下降、色淡毛衰,说明还有其他证候。这表明自然衰老SD大鼠模型有心气虚等证的表现。

4)多次少量放血加普萘洛尔法:金红妹等根据中医“气血相依”“气随血脱”的理论,运用多次少量放血加大剂量普萘洛尔灌服方法,将大鼠剪鼠尾0.3~0.5cm,并浸于37℃温水中,直至失血5mL,每周2次;实验5周后,每日灌服普萘洛尔溶液5mL(含普萘洛尔1mg/mL),连续用药5天,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短轴缩短率,证实所制作的大鼠模型符合心气虚证表现。

2.手术模拟西医病因造模法

1)冠状动脉结扎法:王振涛利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复制心气虚证,采用麻醉后开胸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选择动物的心率加快反映心悸症状,呼吸频率急促反映少气、胸闷的症状,力竭性游泳反映神疲乏力的症状,心率-呼吸-力竭性游泳-心功能低下综合组成了大鼠心衰的中医心气虚证指标。孔春明也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加升压药”法制备了冠心病心气虚大鼠模型。

2)腹主动脉-腔静脉穿刺法:吴齐雁等采用腹主动脉-腔静脉穿刺的方法,建立大鼠动静脉瘘-心力衰竭-心气虚模型。其认为心衰的严重程度与心气虚的轻重一致,其基本发病机制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其中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泛是标,据此应用手术的方法建立了心气虚证大鼠模型。

3)导管术法:王萧利用导管术法,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法对新西兰兔进行心衰造模处理,先造成家兔的心衰模型,从成功造模第2天开始算起,每天观察各组动物的活动量、毛色、精神状况和饲料消耗情况等,从术后第3天起每3天观察并记录一次呼吸频率。其通过各种指标判断动物心气虚症状:心率加快相对应地反映心悸症状;呼吸急促反映气短、少气、胸闷症状;动物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和抓起反抗减轻等一般状况可以看作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