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望苔质主要是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1.薄、厚苔
【舌象特征】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为薄苔(彩图27),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则称厚苔(彩图28),又称不见底苔。所以,“见底”“不见底”是衡量舌苔薄厚的标准。
【临床意义】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舌苔是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薄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未伤胃气,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主病位在里,病情较重。《辨舌指南》曰:“薄苔者,表邪初见;厚苔者,里滞已深。”
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机制分析】薄苔或为平人或主病轻,正气未伤,邪气不盛,外感多见于表证,内伤多见于气郁;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邪、食积。
2.润、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彩图29);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彩图30);苔质粗糙,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舌苔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寒、主湿。如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痰饮恋肺等证,都可出现滑苔。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滋润而干燥。亦有因阳气为阴邪(痰饮水湿等)所阻,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为津失输布的征象。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症;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反之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故《辨舌指南》说:“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滋润者为津液未伤,燥涩者为津液已耗。”此外,《察舌辨症新法》指出:“湿症舌润,热症舌燥,此理之常也。然亦有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而反燥者;热症传入血分,舌反润者。”说明舌苔的润、燥、滑、糙(涩),其形成机制不是单一的。
【机制分析】舌苔滋润是胃津肾液上潮的表现,水滑乃有湿有寒的反映,因上、中、下三焦阳气衰少,不能运化水湿,以致为痰为饮,随经脉而上溢于苔。燥苔多由火热耗伤,但亦有燥气伤肺及阴虚液亏者,更有阳虚气化不行而津不上承者。在特殊情况下,还有湿邪传入气分,以致气不化津,舌苔亦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伤寒论本旨》认为,燥苔是邪热伤津,但也有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者,其舌多淡白,口干不渴,或渴不欲饮。
3.腻、腐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者,称为腻苔(彩图31)。舌苔腻而垢浊者,称为垢腻苔;腻苔上罩有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黏液者,称为黏腻苔;腻苔湿润滑利者,称为滑腻苔;腻苔干燥少津,称为燥腻苔等。以上均具有苔质细腻板滞,苔根牢着,不易脱落的特点。
苔质疏松,颗粒明显者,称为松苔,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者,称为腐苔(彩图32)。如苔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舌上生糜点如饭粒,或满舌白糜形似凝乳,甚则蔓延至舌下或口腔其他部位,揩之可去,旋即复生,揩去之处舌面多光剥无苔,称之为霉苔(彩图33),《辨舌指南》称之为霉腐苔。
【临床意义】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是诊断这类病邪的重要指征。其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舌苔厚腻如积粉者,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舌苔厚而黏腻者,是脾虚湿浊之邪上泛所致;当湿痰浊邪热化时,还可在苔色上反映出来。
松苔是湿浊之邪欲解的征象。当脾胃阳气宣通,邪浊始得疏解时,腻苔变松,厚苔化薄,新苔逐渐生长,提示正复邪化,病有转机,预后良好。
腐苔多见于湿邪上泛、胃气衰败之证。腐苔的形成,一般先为邪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于舌,但因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苔。
霉苔提示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多见于重危患者或营养不良的小儿。
【机制分析】因胃阳上蒸,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浊气上达所致。《辨舌指南·辨舌之津液》曰:“腐者无迹,揩之即去,为正气将欲化邪;腻者有形,揩之不去,为秽浊盘踞中宫。”又曰:“腐者如腐渣、如腐筋、如豆腐堆铺者,其边厚,为阳有余,能鼓胃中腐化浊气上升,故有此象。腻者,则中心稍厚,其边则薄,无毛孔,无颗粒,如以光滑之物刡刮一过者,亦有刮而不脱,满积而干,而舌本尚罩一层黏涎,此谓厚腻之常苔,为阳气被阴邪所抑,必有湿浊、痰饮、食积、瘀血、顽痰为病,宜宣化。”
4.剥苔、类剥苔、少苔
【舌象特征】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称为剥苔(彩图34)。根据舌苔剥落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临床又分为以下几种:舌前部苔剥落者,称前剥苔;舌中苔剥落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者,称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镜面舌(彩图35),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
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者,称类剥苔。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为地图舌(彩图36)。
少苔指舌面舌苔薄少(彩图37)。
【临床意义】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色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苔或滑苔者,多为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剥苔的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气血亏损的程度有关,剥苔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相应。
观察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舌苔从全到剥,是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的佳兆。
辨舌苔的剥落还应与先天性剥苔加以区别。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少苔主脾胃气虚或阴虚。舌淡白或淡白而嫩,苔少为脾胃气虚;舌淡红、红或绛而苔少,舌面干燥,为阴虚。
【机制分析】舌苔为胃气化生,胃阴亏虚或脾胃气虚,不能化生舌苔,则出现剥苔、类剥苔、少苔一类的病理舌象。
5.偏、全苔
【舌象特征】舌苔布满全舌谓“全苔”;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某一局部谓“偏苔”。
【临床意义】全苔多见于中焦痰湿阻滞;偏苔,主病各有不同。《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曰:“全者,苔铺满地也,为湿痰滞中。偏者其苔半布也……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内无也,邪虽入里,而犹未深也,而胃气先匮。偏内者,内有苔而外无也,里邪虽减,胃滞依然,而肠积尚存。及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偏左滑苔为脏结证,邪并入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无论左右,皆属肝胆及半表半里,不可拘泥于脏结之说。
【机制分析】全苔为邪气散漫所致,偏苔或为邪气偏阻于某个局部,或邪气踞于半表半里或肝胆等部位所致。
6.有根、无根苔
【舌象特征】凡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里生出,称“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此即假苔。
【临床意义】有根苔,病初见之为深重,后期见之属佳兆;无根苔乃胃肾之气不能上潮,正气衰竭之故。
【机制分析】苔之有根无根,意义有三:一是有根薄苔,属平人之正常苔,乃胃有生气;二是有根厚苔,虽说明邪气盛,但脏腑的生气亦未告竭;三是无根之苔,无论厚薄,只要刮后舌面光滑,无生苔迹象,便是脾、胃、肾之气不能上潮,正气已衰竭。
7.肝郁线
【舌象特征】在舌面两侧出现的细长黏腻的唾沫线(彩图38)。
【临床意义】主肝气郁结,痰气交阻。
【机制分析】肝气郁结,气机郁滞,津液输布不畅,气滞痰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