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病证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少阴是阳气初转,阴气乍生的意思,太阳寒水司气,独归于肾,所以肾为阳初转、阴乍生的少阴。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每日酉时(17~19点),周身气血俱注于肾。
【临床表现】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证的成因】多由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
【证候分析】肾属阴藏,元阳寄寓,水中有火,为脾胃之母。若本经有变动,肾水不能上交于心,不能上滋于胃,便会饥饿却不想进食。肾精亏虚,虚火灼阴,就会面色黑而干焦、消瘦,如同漆柴。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肾阴亏虚,虚火循经灼伤肺金则会发生咳嗽、痰唾中带血。肾虚于下,不能摄纳肺气,就会出现稍动则气促不续,喝喝而喘。阴虚阳扰而不能宁静,刚坐下就想起身。瞳子为水精所注,肾精不足,肾气内夺,就会出现视觉模糊。肾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肾不交,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可见心如悬吊不安,如同饥饿时的空虚不适,容易发生恐惧惊悸,心中怦怦跳动,好像要被追捕一样。肾主骨,这类病候是因本经经脉之气逆乱所导致,故称为“骨厥”。
肾脉循喉咙,夹舌本。如肾阴不足,虚火循经上炎,就会出现口热舌干,咳逆上气,咽部干燥而疼痛不适,心中烦扰且痛。肾开窍于二阴,小便不利,湿热不得下流,则郁蒸而为黄疸。肾气厥逆于下,大肠传导失职,就会发生肠澼而大便黏液脓血。
足少阴经脉循股内后侧,贯脊,至肾,络膀胱,经脉受邪,经气不畅,故股内侧后缘及腰脊疼痛。肾主骨,肾精虚损,水不胜火,则骨弱髓减,故两足痿软,不能久立,不能起床而嗜卧。肾脉循足心而出于然骨(内踝下近前起骨),肾阴亏虚,虚火内动,故足下有热痛感。
【治法】补肾,疏通活络。针灸并用,多用补法。取本经穴为主,配以任脉、足太阳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