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的分类
朱文锋认为,中医疾病的分类有三种情况:①按内、外、妇、儿等中医临床科属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学科术语的系统研究和准确定义。②按脏腑分类,如心系病、肺系病、肝系病等。③也有部分疾病是按照西医系统分类,如心血管病、消化病等。在疾病术语的电子化采集中,如果按照原有的疾病术语分类,往往各科术语重复较多,且有些病无类可归,不利于中医诊断学科知识库的建立和术语的使用。中医疾病的分类可以借鉴“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SNOMED CT),它是当前国际上广为使用的一种临床医学术语标准。SNOMED CT提供了一套全面统一的医学术语系统,涵盖大多数方面的临床信息,可以协调一致地在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照护地点之间实现对于临床数据的标引、存储、检索和聚合,便于计算机处理,对于临床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电子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借鉴SNOMED CT等多种术语集的分类思路,遵循中医辨证及本学科的特点,在建立中医诊断学科顶级分类的总体理论框架下,采录本学科涉及的疾病术语470条,取消分科界限,将症状性病名归属于症状术语部分,疾病术语部分术语属于中医诊断学科的边缘术语部分。
朱文锋等建议:以原有约定、恰当的病名为基础,以最能反映疾病本质,利于疾病诊断鉴别,易为临床所掌握运用的名称作为正式名称;病名分化基本满足临床诊断发展的需要,创立新病名基本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并使症、证、病术语及表述前后关联,避免术语重复,建立关系,便于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临床应用以及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交流。
1949年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对中医内科疾病名称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达等建议以“血病”概括造血系统疾病,即凡与“血”相关者,如血虚、出血、血瘀、血热、血毒等所致病证皆归属血病类。李达等还建议将贫血性疾病归属于虚劳病类,血液淋巴肿瘤归属于癌瘤、恶病类,骨髓增殖性疾病归属于积聚病类,出凝血疾病归属于血证病类,如此便于学术交流,便于中西医结合,有利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常见多发性血液病的中医本质探讨。娄玉钤等为了使风湿病命名与分类规范化,在研究历史文献、现代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对历史上的每一个病名和临证时的每一个患者都进行“对号入座”的研究,反复验证、对比,将历史上15大类400多种风湿病名称规范为4大类60多个病名。从病因、部位、证候、特征4个角度进行分类而命名的60多种风湿病,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陈少丽课题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查阅、检索,建立了历代“疫病”方剂数据库,并对疫病病名进行了初步规范化分类整理,以期为众多中医药工作者提供方便。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设定“传统医学病证-模块”,纳入了150条疾病名称(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证),使得150条疾病名称成为国际统一疾病分类标准下的疾病名称。ICD-11中传统医学疾病分类按照脏腑系统疾病(肝系、脾系、肺系、肾系、心系),其他身体系统疾病,皮肤黏膜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病类,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病类,眼、耳、鼻和喉系统病类,脑系病类,气血津液病类,精神情志病类,外感病,儿童期与青少年期病类等进行分类,涵盖了中医内外妇儿、耳鼻咽喉各科,具体病名则由疾病名称(如肝痈,L3-SA05)、症状性病名(如黄疸,L3-SA01)和以“证”为后缀的病名(如郁证,L2-SD82)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