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为总纲。医生对诊法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部位的深浅、病邪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进行归纳。如病证的类别,大致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和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和热证;邪正斗争的盛衰,邪气盛则为实证,精气夺则为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将错综复杂的病情资料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以此掌握病证的要领,确定大致类型,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为治疗指出大致方向。其中,八纲之中阴阳两纲为总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里、虚、寒证属阴,表、实、热证属阳。同时,八纲证候并非截然分开的八个孤立证候,而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存在着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复杂关系。所以,既要掌握八纲基本证,又要根据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病情。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具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如在八纲基础上,结合各脏腑病变的特点,即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即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伤寒六经病变的特点,即为六经辨证;结合温病卫气营血病变的特点,即为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三焦病变的特点,即为三焦辨证;等等。总之,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从历史渊源而言,八纲内容的确立远远早于“八纲”名称的提出。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内容的散在论述,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又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提示阴阳可作为辨治的总纲。对于表里辨证和寒热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外内之应,皆有表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还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关虚实的内涵,在《素问·通评虚实论》就已经明确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汉代张仲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三阳病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三阴病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虽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贯穿于六经病变的过程,但八纲作为一个独立的辨证纲领并未被明确提出。

此后,明代孙一奎和张三锡等医家虽然明确提出了八纲的范围,但论述欠详。张景岳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和“六变辨”。其中“阴阳篇”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阴阳无缪,治焉有差”。“六变辨”中说:“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另外,“明理篇”云:“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景岳全书·传忠录》在“表证篇”“里证篇”“虚实篇”“寒热篇”中对表、里、寒、热、虚、实各个证候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地提出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且以“二纲”统“六变”。

清代程钟龄、徐灵胎等对张景岳理论进一步阐述,至近代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言道“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正式提出“八纲”的名称,之后“八纲”一名才逐渐被使用于各类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