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状态要素
1.部位 指状态所反映的部位,是人体状态变化所发生和影响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其在已病状态时称为病位,有五脏六腑之别,如心、脾、肾、肝、胃等;在未病态及欲病态时部位是反映不同个体(年龄、性别、群体)的生理病理特点、体质偏颇的重要依据,如反映小儿生理特点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而部位的辨别,除特定部位本身反映于外的表征外,还要参考内在因素及生命活动的规律,如年龄、禀赋与肾关系密切,同时还要参考中医学理论,如火邪容易影响心,湿邪经常侵犯脾和关节以及经络的走向分布等。辨别部位的意义在于了解是哪里的问题,这对于状态和演变趋势的判断是很重要的。临床常见的部位要素主要包括心、心神、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筋骨(关节)20项。
2.性质 指状态的性质,是机体在特定状态发生的内外平衡、阴阳偏颇、邪正斗争的态势和特征,如寒、热、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性质是状态辨识的核心和关键,性质的辨别结果直接关系到干预、调护及治疗方法的确定,对任何状态的辨识都不可缺少。在已病状态下的性质即为病性,如阴虚、阳虚、痰等。未病状态和欲病状态反映的是体质、生理病理特点,辨别病性的意义在于判断阴阳偏颇、正气强弱、体质差异、邪气性质等。性质是状态调整、治疗立法的主要依据。临床常见的性质要素主要包括(外)风、寒、暑、湿、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亏、津亏、阳亢、动风、动血、毒32项。
3.程度 也可称为轻重,即阴阳自和的功能状态偏离正常的幅度,程度反映了状态好坏程度、预后及转归。传统中医对程度描述较少,而且程度的标记大多是定性的,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这些程度的描述受患者主观感觉及辨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引入数据挖掘及信息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对表征信息进行整合量化,从状态表征参数、状态要素等不同角度综合考虑,合理分配权值,获得数字化的辨识参数,同时根据实际应用设置诊断阈值,确定程度的轻重。从状态的分类看,状态的程度可以区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和病后四种状态。从证的角度看,状态的程度可以分为无证、前证、显证,而显证还可分为轻、中、重三种程度。在证素辨证中,程度的判断依据就是证素的积分,各证素诊断的确定以100作为通用阈值。辨证要素积分<70,归为0级,说明基本无病理变化;70≤积分<100,归为1级,说明存在轻度病理变化;100≤积分<150,归为2级,说明存在中度病理变化;积分≥150,归为3级,说明存在严重病理变化。
每个人的健康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阶段的健康状态表现不同,因而反映内在状态本质、整体反应状态的要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可从状态要素的分布、演变中反映健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