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纲的含义
《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序例上》:夫治病有八要……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三曰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审此八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有误。
《东垣先生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赤水玄珠·凡例》: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
《医学心悟·医有彻始彻终之理》: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驭繁也?……受病多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
《景岳全书·传忠录·六变辨》: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者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食伤于内者是也。寒者,阴之类也。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者多虚。热者,阳之类也。或为内热,或为外热,热者多实。虚者,正气不足也,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者,邪气有余也,外入之病多有余。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然病中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求也。有寒证而喜冷饮,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有热证而大便溏泻者,挟热下利也。有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曰阴躁也。有有汗而为实证者,热邪传里也。有无汗而为虚证者,津液不足也。有恶寒而为里证者,直中于寒也。有恶热、口渴而为表证者,温热之病自里达表也。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为治病之权衡,尤辨之不可不早也。
《医学心悟·医有彻始彻终之理》: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试静坐内观,从头面推想,自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自背至头;从皮肉推想,内至筋骨脏腑,则全书之目录,在其中矣。凡病之来,不过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已。内伤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于变症百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