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望形的内容

(二)望形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形体强壮:形体强壮表现为皮肤润泽,肌肉充实,筋强力壮,骨骼健壮,胸廓宽厚,伴精力充沛,食欲旺盛,提示脏腑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疾病易治,预后良好。

(2)形体羸弱:形体羸弱表现为皮肤干枯,肌肉瘦削,筋弱无力,骨骼细小,胸廓狭窄,伴精力疲惫,食少纳呆,提示脏腑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疾病难治,预后不良。

因为形体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通过观察形体的强弱,可以推测脏腑的功能。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色明润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晦暗枯槁是心血不足、气血不畅的症状。肺主皮,其华在毛,皮毛明润光泽是肺气充沛、营卫通利的表现,皮毛干枯不泽是肺气亏虚、营卫失调的症状。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是脾胃健运、气血充足的表现,肌肉消瘦松软提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肝主筋,筋腱运动柔和有力是肝血充足、血能荣筋的表现,筋腱运动不灵是肝血亏虚、筋失血养所致。肾主骨,骨骼健壮是肾气充盛、髓能养骨的表现,骨骼细小脆弱是肾气亏虚、发育不良所致。

2.形体胖瘦

(1)形体肥胖:形体肥胖的特征为“肉盛于骨”。过多的脂肪堆积在面部、颈部、肩部、腹部、臀部、腰部等部位,表现(为)头圆脸胖、颈项短粗、双肩宽阔、胸部粗圆、大腹便便、腰粗臀圆等特征。形体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少动久坐、脾失健运导致痰湿内蕴,渐成肥胖。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标实为痰湿。

形体肥胖的诱发因素为过食油腻甘甜食物,或饮食过度,超过脾胃运化功能,使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物质,痰湿内停,逐渐导致肥胖。正如《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形体肥胖的内因是气虚。气虚首先责之于肾。肥胖与素体禀赋密切相关。父母双方肥胖的孩子发展成肥胖体型的可能性较父母不肥胖者明显增大。因禀赋差异,肾阳亏虚,失于温煦脾阳,脾失健运,痰湿内停,日久形成肥胖。临床上,中老年人肥胖多发,与老年人肾气渐亏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此外,气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久坐、久卧、活动过少,导致气虚气滞,气不行津,津液凝聚成痰,导致肥胖。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

脾虚是产生肥胖的中心环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叙述了脾虚之人肥胖的特征,“土形之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提示脾气亏虚,失于运化水谷和水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生痰浊,堆积体内,形成肥胖。临床上治疗肥胖以健脾助运为基本法则。

肥胖的患者,因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容易诱发中风、肝积、胸痹、消渴等疾病。清代沈金鳌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从体质的角度对肥胖人与中风做了阐述:“肥人多中风,河间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谓:“故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认为肥胖人形盛气衰者是中风病的易患之人。

(2)形体消瘦:形体消瘦的特征为肌肉消瘦,表现为头长脸瘦,颈项细长、双肩狭窄、胸部平坦、腹部凹陷、腰细臀瘪等特征。形体消瘦多因禀赋不足、久病耗伤、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导致形体失养所致。临床上多见正气亏虚,阴虚火旺。

形体消瘦的诱发因素为长期饮食过少或营养不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过少,气血化生不足,形体失养。如果形瘦食少,多因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不足,形体失养。但如果形瘦食多,为胃热脾寒,胃热故食多,脾寒不能化生气血所致。如果形体消瘦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如果形瘦食少,伴骨瘦如柴、大肉陷下,为脏腑精气衰竭,病情危重。

观察形体胖瘦时,要结合精气神综合分析形体胖瘦的临床意义。形体无论胖瘦,如果精力充沛、神志清楚、思维敏捷、运动有力灵活、面色荣润,提示精充气足神旺,即使有病也是轻病,容易治疗,预后良好。如果精神疲惫、神志不清、思维迟钝、运动不灵、面色晦暗枯槁,提示精亏气虚神衰,病重难治,预后不良。因此,精气神与形体胖瘦相比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3.形体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基础上,受后天因素影响,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固有个体特性。体质主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特点有关。不同体质的人,对某些病邪有一定的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发展趋势也有一定规律。

关于体质的分类,不同历史时代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灵枢·通天》按照阴阳的多少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等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群肤色、体态、禀性等不同,将人体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灵枢·逆顺肥瘦》把人分为肥人、瘦人、壮士、婴儿四种类型。《灵枢·卫气失常》又把肥人分为膏、脂、肉三种类型。《灵枢·论勇》把人分为勇士、怯士两种类型。当代王琦将人体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匡调元将人体体质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img质六种类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阴阳的相对关系,将人体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三种类型。

(1)阴脏人:阴脏人表现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喜静懒动,性格内向。阴脏人的生理特点是阳虚阴盛,患病后易从阴化寒,产生寒、湿、水饮等阴邪。《医法心传》说:“阴脏者阳必虚,则虚者多寒故也。”

(2)阳脏人:阳脏人表现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喜动少静,性格外向。阳脏人的生理特点是阴虚阳盛,患病后易从阳化热,产生热、火等阳邪。《医法心传》说:“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

(3)平脏人:平脏人又称阴阳和平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之间。其生理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平脏人是多数人的体质类型。《医法心传》说:“平脏之人,或寒饮或热食,俱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坚不溏。若患病,若系热者不宜过凉,系寒者不宜过热。至于补剂,亦当阴阳平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