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湿淫证

四、湿淫证

《弄丸心法·中湿》:湿之为害亦大矣。然有内外之分,又有风湿、热湿、寒湿之异。

《临证指南医案·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如其人饮食不节,脾家有湿,脾主肌肉四肢,则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矣。亦有外不受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寒湿》: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伤寒绪论·时行》: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是气之中,无隙可避,故病之繁而且苛者,莫如夏月为最。以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即无病之人感之,尚未免于为患,况素有湿热,或下元虚人,安得不患湿温之证乎?

《证治汇补·湿症》: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

《杂证会心录·论湿病》:湿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湿热、寒湿之各别。外因之湿,有感天地之气者,则雨露水土;有中阴湿之气者,则卧地湿衣,多伤人皮肤筋脉者也。内因之湿,有由于饮食者,则酒酪炙煿;有由于停积者,则生冷瓜果,多伤人脏腑脾胃者也。其见症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跗肿,为黄疸,为按肌肉如泥;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为小水泌涩黄赤,为大便泄泻,为后重癫疝等证。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重,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况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