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素问·五脏生成》: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移精变气论》: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素问·征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外揣》: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灵枢·刺节真邪论》: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灵枢·论疾诊尺》: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寸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必当治里……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腑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难经·六十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第二》: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面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

《类经·脉色类》:黄帝问曰:诊法何如?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

《医学源流论·四诊合参》: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

《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可见自古医圣,莫不以脉证互印,是四诊之不可偏废,岂不彰彰乎哉!然则自谓切脉即能知病,而无藉于四诊者,其技果能超出轩岐、扁鹊、仲景乎。抑亦自欺,而又欲欺人乎?明者察诸,慎勿自误,而追悔莫及也。

《望诊遵经·序》:望闻问切者,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