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望耳
2025年08月10日
(二)望耳
耳为听觉器官,现代研究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耳为“宗脉之所聚”。此外,在耳郭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所以耳与全身均有联系,而尤与肾、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望耳可以察知肾、胆和全身的病变。耳部望诊,主要是观察耳郭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的变化。
1.色泽 正常人表现为耳郭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耳郭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久病耳轮微红,多属阴虚火旺;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患者;耳郭焦黑干枯,多属肾精亏虚;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形态 耳郭外形宽大厚实,耳垂肥厚下垂,属形盛,为肾气充足;耳郭肿大,伴见色红,为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耳郭瘦小而薄,耳垂小,属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郭瘦削而干焦,多为肾精耗竭或肾阴不足;耳郭萎缩,为肾气竭绝。耳轮肌肤甲错,称耳轮甲错,多属久病血瘀。
3.耳内病变
(1)耳内流脓:耳道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称为脓耳。有虚实之别,涉及肝、胆、肾三经。发作急骤,脓液黄稠,耳痛剧烈者属实证,多因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所致;流脓日久,脓液清稀,耳痛较缓者属虚证,多因肾阴虚损,虚火上炎所致。
(2)耳道红肿:外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起如椒目状为耳疖或耳疔,多因风热邪毒外侵,或肝胆湿热循经上犯,搏结耳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