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2025年08月10日
【古代文献】
《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疟疾门》:夫“疾”“病”“证”“候”,先世之遗言也。疾字从矢,谓六淫之中人也,此外因也;病字从丙从内,谓之从五脏者,其蒸徐徐,与七情比而为祟,此内因也;证字从干,证之证如病在太阳而头痛者,病在阳明而齿痛者,皆证也;候之为言,每一疾病俱有几候,即以中风一病而言,凡有三候,有中脏候,有中腑候,有中血脉候。
《医学源流论·知病必先知症论》: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
《医学阶梯·症中症论》:凡有病必有症,有症必有论,论清则症明,症明则病易疗,非可以模棱两端,取效于疑似之间也。古人审病论症,着定七情、六淫十三字,千病万症,不能越此。然辨病定症,义颇深奥。
即如论六淫,则风有中风、伤风,寒有中寒、伤寒,暑有中暑、伤暑,湿有中湿、伤湿,燥有内燥、外燥,火有实火、虚火也……如论杂病,心痛、腰空、脊强、寒热、逆气、内结诸症,认病不的,愈治愈深。夫心痛之病,始自胃气,继归心包血少,养血不应理气不效,久则方知阴维为病,苦心痛也。其腰空之病,尽归肾虚,及至补肾,亦不应手,方知带脉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也。脊强之病,均认太阳非寒即湿,及至散寒驱湿,漠不相关,方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也。寒热之病,外感认作少阳,内伤认作少阴,清寒热而不瘥,滋阴降火而不痊,方知阳维为病苦寒热也。逆气之病,有平肝而泄肺者,有理气而降气者,用之不应,方知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内结之病,有不知名状者,又有不知治疗者,不知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