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抽搐
抽搐,又称为瘛疭。筋脉拘急而缩者为瘛;筋脉弛缓而伸者为疭。伸缩交替,抽动不已是为瘛疭。凡临床所见筋脉拘急,肘臂伸缩不定的症状,统称为抽搐,多见于痉证、痫证、破伤风、惊风病等。
【主要类型】根据临床表现特点,抽搐的主要类型有如下几种。
1.刚痉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项强,兼发热,恶寒,无汗,苔白,脉沉紧者,是风寒外袭,阳气被阻,筋失所养而发。
2.柔痉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项强,兼发热,有汗,不恶寒,苔白,脉浮缓者,是风邪外袭,卫阳不固,汗出亡阳,筋失所养而发。
3.痫证抽搐 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醒后如常人,可反复发作,此是肝风夹痰上逆,闭阻清窍所致。
4.破伤风 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强,口紧流涎,笑容烦躁者(苦笑面容),是外伤或产后,或分娩断脐时处理不当所致,因外伤风邪入络所致。
5.小儿惊风 四肢抽搐,颈项强硬,牙关噤急,时发时止,病发于小儿者,有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
(1)急惊风:兼高热惊厥,烦躁不安,面红,唇赤,突然发抽,神志昏迷,角弓反张,涕泪皆无,抽搐或有间断而继续不止者,为急惊风,多因热邪炽盛,痰凝气滞,风热火邪郁闭筋脉所致。
(2)慢惊风:抽搐缓慢无力,时发时止,身有微热,面色淡黄,倦怠懒言,合目昏睡或睡时露睛,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脉沉缓无力者,是慢惊风,多由气血不足,肝脾两虚,不能滋养温煦筋脉所致。
【四诊要点】
1.问诊 抽搐的原因或诱因、抽搐的时间、抽搐的特征、抽搐的程度;伴随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汗出、口渴,以及结合《十问歌》诊察全身其他症状。
2.望诊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可见于痉证、小儿急惊风及里实热结之抽搐;伴两目上视,口吐涎沫,神昏,不省人事,醒后如常人,考虑痫证;伴牙关紧闭,口紧流涎,苦笑面容,考虑破伤风。抽搐缓慢无力,时发时止,面色淡黄,倦怠懒言,合目昏睡或睡时露睛,伴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考虑小儿慢惊风;伴呕吐,神昏,皱眉蹙目,考虑热极生风之抽搐;伴手足颤动或手足蠕动,考虑虚证之抽搐;伴形瘦神疲,舌隐青或有紫斑,考虑瘀血内阻之抽搐。
3.闻诊 错齿有声,考虑里实热结之抽搐。
4.切诊 肌肤发热,考虑痉证、小儿急惊风、里实热结之抽搐,以及热极生风之抽搐。
【辅助检查】
1.必须做的检查 血糖、血钙、肝肾功能检查。
2.脑电图(EEG) EEG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但并非每个抽搐/癫痫发作的患者均有EEG的异常改变。
3.应选择做的检查 腰穿、脑血管造影、头颅CT、磁共振成像等。
【辨证思路】
1.层次一:根据抽搐的主症及兼症分辨具体疾病
(1)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项强,伴外感表证的症状,属痉证。
(2)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属痫证。
(3)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强,口紧流涎,苦笑面容,属破伤风。
(4)四肢抽搐,颈项强硬,牙关噤急,时发时止,病发于小儿者,属小儿惊风。
2.层次二:根据有汗与无汗分辨刚痉与柔痉
(1)抽搐兼发热,恶寒,无汗,苔白,脉沉紧者,属刚痉。
(2)抽搐兼发热,有汗,不恶寒,苔白,脉浮缓者,属柔痉。
3.层次三:根据小儿惊风的不同表现分辨急惊风与慢惊风
(1)抽搐病程较短,兼高热惊厥,烦躁不安,面红,唇赤,突然发作,神志昏迷,角弓反张,涕泪皆无,抽搐或有间断而继续不止者,为急惊风。
(2)抽搐病程较长,缓慢无力,时发时止,身有微热,面色淡黄,倦怠懒言,合目昏睡或睡时露睛,伴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脉沉缓无力者,是慢惊风证。
4.层次四:根据抽搐的性质及兼症分辨病邪性质
(1)四肢抽搐,脚挛急,项背强直,反张离席,牙关噤急,错齿有声,兼有发热,胸满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者,是里实热结,热盛灼津。
(2)四肢抽搐,手足颤动,兼头昏目眩,汗出,神疲,乏力,气短,舌淡脉弱者,是气血两虚,虚风内动。
(3)四肢抽搐,手足蠕动,兼有腰膝酸软,胁肋灼痛,午后低热,舌红绛,脉细数,是肝肾阴虚。
(4)四肢抽搐,项背强直,形瘦神疲,兼有头身刺痛,舌隐青,或有紫斑,脉沉涩者,是瘀血内阻。
【辨证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