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的特征

(一)疼痛的特征

在辨别疼痛虚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询问疼痛的特征,可识别具体的病证性质。临床常见的疼痛特征有以下类型。参见表3-1。

表3-1 疼痛特征

img

1.胀痛 是指疼痛且有胀的感觉,多属气滞作痛。好发部位多为头及胸胁脘腹等处,或时发时止或走窜不定。如头目及胁肋胀痛者,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脘腹胀满作痛者,多为胃肠气滞不舒;肢体胀满不舒,则多为邪阻肌肉脉络气滞不行。

2.刺痛 是指疼痛如针刺之状,多属瘀血致痛。刺痛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如心胸部位刺痛多为胸中气血瘀滞,以心脉闭阻为常见;而小腹刺痛者多为寒凝胞宫,瘀阻不通所致。

3.冷痛 是指疼痛有冷感,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减,多为寒邪凝滞的疼痛特征。若新病疼痛急剧者,多因机体感寒、寒凝气血脉络所致,属实证;若久病冷痛徐缓者,多因机体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所致,属虚证。

4.灼痛 是指疼痛有灼热感,喜凉恶热,遇热痛甚、遇冷痛缓,为热证的疼痛特征。灼痛常因火邪窜络、五志过极、饮食辛辣或久病体虚、阴虚火旺,脏腑组织被灼所致。

5.绞痛 是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多属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窜扰或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脘腹痛;结石阻塞肝胆及尿路引起的胁肋、小腹疼痛等。绞痛往往提示病情比较严重,应该高度重视。

6.闷痛 是指疼痛伴有痞满憋闷的感觉,常见于胸、脘部,多因脾胃失调、运化失职、水湿痰浊湿内生。若痰湿阻肺,肺气不宣,则胸闷、咳嗽、气喘、吐痰;若痰阻心脉,或饮停胸膈或痰湿困脾,均可导致心胸及胃脘部闷痛不适。

7.走窜痛 是指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痛位不固定,多为气滞或风邪所伤。风性善行数变而气属无形。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寒湿痹证;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为走窜痛,多因脏腑气机运行受阻、气聚散不定所致。

8.固定痛 是指痛处固定不移,为寒邪凝滞、痰瘀互结或结石阻滞的疼痛特征。如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属脏腑痰瘀阻滞或结石内停;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凝脉络、气滞血瘀所致。

9.隐痛 是指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者,为虚证的疼痛特征。隐痛常见于头部和胸胁脘腹等部位,多由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或气阳不足,机体失却充养、温煦所致。如胃阴不足则常感到胃脘部隐隐作痛,伴有饥而不欲食;精血亏虚,心神失养则心胸部位憋闷、隐痛不适,伴有心悸、失眠、健忘等。

10.空痛 是指疼痛而有空虚感,多属虚证。其因气血精髓亏虚,脏腑组织失其荣养所致。如头脑空痛,多属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女子小腹空痛,多属胞宫血海失养。

11.掣痛 是指疼痛而抽掣牵扯其他部位,亦称为引痛、彻痛。其多因血少精亏,脏腑、经脉失养或寒凝气血,脉络不通所致,由于肝主筋脉,心主血脉,所以掣痛多与心肝病变有关。如四肢掣痛者,多为精血亏虚,经脉失养或寒凝经脉。

12.酸痛 是指疼痛而有酸软感,多属虚证或为湿邪致病。若腰膝酸软而痛,多属脾肾亏虚或为寒湿所困;肢体酸痛者,多为脾虚湿阻。

13.重痛 是指疼痛而有沉重感,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多为气虚清阳不升或湿浊内阻。若头部重痛,多为气虚或湿困清阳;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四肢重着疼痛者,多为湿浊困阻,经脉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