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理脉象

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黄帝内经》记载有21种脉象,《伤寒杂病论》中记载26种,《脉经》总结分为24种,《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脉象,《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28脉,《脉理求真》增至30种,《辨证录》则更有38脉之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礼、伏、牢、革、动、疾28种。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位置表浅,《四言举要》云:“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难经·八十一难》曰:“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其脉象特点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主虚证。瘦人脉多浮,秋季脉象偏浮。

【机制分析】浮脉为阳脉,《黄帝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皮脂薄,脉象显现,故呈浮象,此时虽浮非病脉。秋季脉象偏浮,属应四时之常脉。

邪在表,正邪相争,正气驱邪外出,气血壅盛于肌表,故脉浮。如《伤寒论》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脉浮亦可见于里虚证。《景岳全书》曰:“若脉浮而无力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则害莫大焉。”《濒湖脉学》有“无力而浮是血虚”,指出脉浮而搏动无力,属血虚的里证。久病里证见脉浮是脉证相逆,预后多不良。《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若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散乱无根,可能为虚阳外越、病情危重之征象,故《濒湖脉学》曰:“久病逢之却可惊。”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脉诀汇辨》云“沉行筋骨,如水投石”。其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制分析】沉脉为阴脉,《黄帝内经》称之为“石脉”,在时应冬,在脏应肾。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有的人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均可视为平脉,不一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症;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迟以至数而言,即脉搏跳动次数少于正常,正常是一息四五至,迟则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约每分钟脉搏跳动60次以下,来去较慢。《脉经》谓:“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亦可见于常人。

【机制分析】脉管的搏动源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缓慢,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动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濒湖脉学》曰:“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脉道不利,故脉迟而有力。《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为脉证相逆。所以脉迟不可概认为寒,临床当脉证合参。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于生理性迟脉。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六七至。

数脉为脉搏跳动的次数快于正常,一息六七至,往来快。滑伯仁曰:“数,太快也,一息六至,超过平脉两至也。”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制分析】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数脉还可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尤其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此即“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之谓,又有“越虚越数,越数越虚”之说。总之,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不可概作热论。

5.虚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不足,按之无力,应指松软。虚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虚脉是应指无力的脉象,但按之并不空。《诊宗三昧》曰:“指下虚大而软,如循鸡羽之状,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不乏根。”

【临床意义】见于虚证,为元气亏虚的典型脉象。

【机制分析】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元气亏虚,各脏腑功能低下,故寸、关、尺三部举按寻均无力。

6.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愊愊。

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脉管宽大。《脉经》载:“实脉大而长,微弦,按之应指愊愊然。”

【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正常人。

【机制分析】实脉含义有二:一为有力脉的总称,凡指下感觉脉搏搏动力量强之脉,都属实脉;实脉的另一含义则专指脉管充实有力。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

若为久病虚证见实脉,为脉证相逆。久病之人,正气虚衰,脉当虚弱,若脉反实,是邪气盛,正虚邪盛,故曰难治。《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证表现。若两手六部脉均实大而无病候,称为六阳脉,可见于正常人。

7.洪脉

【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洪脉的脉象特点主要表现在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三方面。脉体宽大,脉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由于脉管内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实有力,来时具有浮、大、强的特点。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即所谓“来盛”;脉去如落下之波涛,较来时势缓力弱,即所谓“去衰”。《濒湖脉学》曰:“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见于虚证。

【机制分析】洪脉为阳脉,在时应夏,在脏应心。夏令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充实有力。

洪脉应与实脉相鉴别,实脉与洪脉,二者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但实脉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而洪脉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

洪脉的特点主要是脉形盛大,来去如波涛汹涌,但若重按无力,则不可妄断为实热。血虚阳浮发热,脉洪大而虚,必重按无力。《内外伤辨惑论》曰:“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8.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细脉的脉象特点是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应指明显,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李中梓曰:“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又主湿邪为病。细数为阴虚。

【机制分析】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而无力。湿性重浊黏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无此证则逆。”在吐、泻、失血或忧劳过度,耗伤气血,或虚劳失精,出现细脉,此为证与脉相应,为顺。又见于秋冬、老人、体弱者,亦为相应,是顺证。若在春夏时令,青壮年者见细脉,时令与形体均不相合,则有病亦难愈。

虚劳脉细,低热久不愈,为阴虚内热,脉来细而略数,治疗用药要慎重,忌用寒凉药攻邪。李中梓曰:“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

细脉又可见于湿证。《金匮要略·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曰:“湿家脉浮细,湿在外也,当汗之。今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不浮细而沉细,是湿邪内盛而为湿痹不通之候也。故但当利其小便,使湿从小便而去,乃湿淫于内之正治也。”

9.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流利度好。李中梓曰:“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机制分析】痰湿留聚、食积停滞,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大或数。

《脉经》载:“滑者痰食,滑燥者有热。”张景岳说:“滑乃气血涌盛之候,为痰逆,为食滞,为呕吐,为满闷,滑大滑数为内热。”

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景岳全书·脉神章》说:“若平人脉滑而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育龄妇女脉滑而经停,应考虑有妊娠的可能。

滑脉应与数脉、动脉相鉴别。滑、数、动脉都有流利带数的共同特征。其不同点在于数脉频率快,一息六七至;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动脉多见于关部,具有滑、数、短三种脉象的特征。

10.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律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或脉力不一致。

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脉经》谓:“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诊家正眼》曰:“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有散乱不整之象也。”《濒湖脉学》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机制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散为肾败之应。《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其脉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在温病中,高热,大汗伤津,微喘,甚则呼吸困难,亦可出现散脉,《温病条辨》载:“太阴温病脉……若散大者,白虎加人参汤倍人参急用之。”

11.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芤为草名,又指草茎中空。《本草纲目》释:“芤者,草中有孔也。”脉象取芤为名,是类比慈葱,脉形浮而大,脉的来势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有如按葱的感觉。《四言脉诀》说:“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临床意义】主脱血、失精、伤津亡液。

【机制分析】脉为血之府。气血充足,脉管充盈,脉动应指圆润和缓从容均匀。精、血、津液亡脱则脉空,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浮散在外,致脉来浮大中空。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载:“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脱血、亡精可见芤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温病高热大汗伤津亦可见芤脉。《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煽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2.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革脉的脉象特点是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并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诊家正眼》曰:“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革脉与芤脉虽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脉为浮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脉形大势软,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机制分析】因精血耗伤,脉管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浮大搏指。外急内空,恰似绷急的鼓皮,有刚无柔,此为太过。革脉为无胃气的真脏脉,多属危候。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但临床所见,半产漏下,亡血失精的患者,多为芤脉,很少有如按鼓皮的革脉。

13.伏脉

【脉象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

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伏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脉经》载:“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李中梓更明确地说:“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临床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病证。

【机制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痰闭等。

剧痛可见伏脉。张三锡曰:“痛极脉必伏,凡心腹胃脘暴痛皆然。”

阴寒邪气内结,经脉壅遏,阳气沉潜可致脉伏。然火热邪郁致脉伏,亦不可忽视,并多有误诊。《温疫论》载:“温疫得里证,别无怪证,忽六脉如丝,微细而软,甚至无,或两手俱无,或一手先伏,察其人不应有此脉者,缘应下失下,内部壅闭,营气逆于内,不能达于四肢,此脉厥也……致邪愈结,脉愈不行,医者见脉微欲绝,以为阳证得阴脉,为不治,因而弃之,以此误人甚众,若更用人参生脉辈,祸不旋踵,宜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

14.牢脉

【脉象特征】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牢”者,深居于内,坚固牢实之义。脉行于肌肉深部,轻取中候均不应,重按始得清楚,脉跳应指实大弦长,坚牢不移。《脉经》谓:“革脉(实为牢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诊家枢要》谓:“牢,坚牢也,沉而有力,动而不移。”《诊家正眼》谓:“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也。”综上所述,牢脉的脉象,一是脉居沉位,二是脉体实大弦长,三是坚牢不移。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机制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牢脉多主实证,多为顽固性难以治愈的疾病,病气牢固,病程较长。因病邪深伏在内,结聚阻滞所致,如疝气、喘逆、拘急及痛证等出现牢脉。许叔微曰:“牢则病气牢固,在虚证绝无此脉,惟湿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是脉。”

然牢脉亦可见于虚证,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是脉证相逆,当属危重征象。临证时不能见牢脉即行攻伐,这样易于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即所谓“虚虚实实”。《诊宗三昧》说:“若以牢为内实,不问所以,而妄行速扫,能无实实虚虚之咎哉!大抵牢为坚积内著,胃气竭绝,故诸家以为危殆之象云。”指出既有大积大聚,又有正气衰微,虚实夹杂,当脉证合参,权衡治疗。

牢脉应与沉脉、伏脉相鉴别。三种脉象的脉位均在皮下深层,故轻取不应。不同的是沉脉重按乃得;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须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15.缓脉

【脉象特征】其义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2次),应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跳动不疾不徐,稍慢于正常而快于迟脉。缓为脾胃本脉,和缓有神,为脾气健旺,身体健康之征。《三指禅》曰:“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从容柔顺。”若在病中,则为怠缓无力。

【临床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制分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脉管不充,亦无力鼓动,其脉必见怠缓弛纵之象。湿性黏滞,阻遏脉管,气机被困,则脉来虽缓,必见怠慢不振,脉管弛缓。

病理缓脉常见有脾虚或脾虚夹湿,《景岳全书》曰:“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饮食不化,为鹜溏飧泄。”

若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疾病将愈。《伤寒论》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16.疾脉

【脉象特点】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以上。

疾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20次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证。

【机制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使然。

17.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显于关部,寸尺两部不显。

短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寸部及尺部常不能触及。李中梓说:“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临床意义】多为气郁或气虚。

【机制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短则气病。”心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行,则气血不仅难以达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脉道,致使寸口脉搏动短小且无力。气滞血瘀或痰凝食积,致使气机阻滞,脉气不能伸展而见短脉者,必短涩而有力。故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虚。

痰饮食积阻碍气道,血行不畅,可出现短涩或促或结。如《诊宗三昧》曰:“良由胃气厄塞,不能调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促结之状。”

阳气虚衰也可见短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

18.长脉

【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长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机制分析】长为有余过盛的脉象。身体健旺,气血充盛,血行通畅,血脉和利,脉来和缓而长,如循长竿末梢,是阴阳调和的平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长则气治”,说明长脉是气血充盛,气机调畅的反映。若阳亢、热盛、痰火内蕴,致阴阳失调,气逆血壅,脉道充盈以长,过于本位,状如长竿,来势硬满,为病理之长脉。

19.濡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

濡脉又称软脉。濡脉的脉位很表浅,轻按即得,极软而浮细,举之有余,按之渐无。《脉经》谓:“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一曰极小软,软作濡,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机制分析】气血亏虚,气虚不敛,脉气松弛而软;阴虚不敛,虚阳上泛,致脉浮;阴血虚损,脉道不充,则脉细。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也可见濡脉。

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致精血阳气亏虚,可见濡脉,如《诊宗三昧》曰:“内伤虚劳,泄泻少食,自汗喘乏,精伤痿弱之人,脉濡软乏力。”

湿病亦可见濡脉。《温病条辨》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20.弱脉

【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

弱脉的脉象特点是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李中梓《诊家正眼》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机制分析】脉为血之府,阴血亏少,不能充其脉管,故脉形细小;阳气衰少,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气不能外鼓,则脉位深沉,脉势软弱。

21.微脉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微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至于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脉经》曰:“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机制分析】营血大虚,脉管失充则脉细;阳气衰微,鼓动无力则脉弱,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临床上以心肾阳气衰微较为多见。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微脉应与细脉、弱脉、濡脉相鉴别,此四种脉象都是脉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细脉脉形小而应指明显,主要从脉搏的形态而言;微脉则极软极细,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起落模糊,不仅从脉形言,而且主要指脉搏的力量弱;弱脉为沉细而无力;濡脉为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

22.动脉

【脉象特征】应指跳动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较为明显。

动脉的脉象特点是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伤寒论·辨脉法》曰:“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临床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

【机制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故因惊、因痛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则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动为阴阳相搏之候,妊娠后亦可出现动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动脉应与短脉相鉴别。二者在脉搏搏动范围上都较小,仅关部明显。但短脉常兼迟涩;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之象。

23.涩脉

【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李中梓曰:“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机制分析】气滞、血瘀,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盈脉管,久而脉管失去濡润,血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

涩脉以有力无力来辨虚实,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然脉涩总属血行不畅,故涩脉为血瘀证典型脉象。

24.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故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者如循刀刃。

【临床意义】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制分析】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故脉来强硬而为弦。

弦脉主病范围甚广,临床所见亦弦脉居多,张石顽曰:“历诊诸病之脉,属邪盛而见弦者,十常二三,属正虚而弦者,十常六七,如腹痛、臌胀、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img伤风、霍乱、带下、肝气郁结、寒热痞满等病,皆由中气无权,土败木贼所致。弦实弦虚,以证邪气之虚实。浮弦沉弦,以证表里之阴阳……无论所患何证,兼何脉,但以和缓有神,不乏胃气,咸为可治。”

肝脉本弦,肝旺克伐脾胃之气,故脉弦又为少胃气之表现。若脉弦硬坚搏,毫无冲和之象,乃无胃气之脉象。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此为春季平脉。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为精血衰减,脉道失其濡养而弹性降低的征象。朱丹溪指出“脉无水而不软也”,《黄帝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随年龄增长,脉象失其柔和之性而变弦,属于生理性退化表现。

25.紧脉

【脉象特征】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感,屈曲不直。李中梓曰:“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临床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涩,困遏阳气。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故主实寒证。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

紧脉多主寒证,然临证亦不可拘泥。《伤寒论》第135条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此处脉沉紧是热实于里,为脉证相逆,需综合审察。

紧脉应与弦脉、革脉、牢脉相鉴别。弦脉主要是脉管较硬,弹性差,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主要是脉管绷急、弹性高,脉体不大而脉势有力,弹指如转索;革脉则浮取弦大,重按中空,如按鼓皮;牢脉浮取不应指,重按弦实而长,推之不移。

26.结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脉经》曰:“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称结脉是“迟滞中时见一止”。故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机制分析】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有力;若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续,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无力。

正常人亦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

27.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代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李中梓说“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又说“蝉代之义也,如四时之蝉代,不愆其期也”,说明代脉停止有定时,停时较长。

【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

【机制分析】脏气衰微,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来时有中止,止有定数,脉势软弱,常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见代脉,是因暂时性的气结、血瘀、痰凝等阻抑脉道,血行涩滞,脉气不能衔接,而致脉代而应指有力。

28.促脉

【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往来急促,时有歇止,歇止时间较短,歇止无一定规律,即止无定数。如李时珍说:“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促而有力属阳盛,促而无力多有心悸、喘咳。促脉止数渐稀为病向愈,止数渐增为病加重。

【机制分析】阳邪亢盛,热迫血行,心气亢奋,故脉来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形成间歇。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惫,心气衰败,虚阳浮动,亦可致脉气不相顺接而见促脉,但必促而无力。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促脉者。

促脉应与结脉、代脉相鉴别。三者均属有歇止的脉象。但促脉为脉数而中止,结脉为脉缓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规则;代脉是脉来一止,其脉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规则,歇止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