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证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2025年08月10日
(四)心病证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微小的差异,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谢慧文选择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55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犯、心阳虚脱四型,并选取37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24小时每5分钟RR间期标准差(SDANNi),5分钟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i),24小时R-R连续差异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毫秒的百分比(PNN50)。结果发现:CHF患者HRV(SDNN,SDANNi)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各中医证型组中从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犯、心阳虚脱各组HRV呈依次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0.01)。该研究结果认为心率变异性可间接反映CHF的程度及预后,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指标。周钧的研究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他据此提出自主神经对心率、心律总的调控,交感神经张力的大小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总的张力大小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具有提示意义,可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一定依据。
南敏敏则以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分析心气虚证、心脉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三种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心率变异性呈心脉瘀阻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心气虚证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律失常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关系密切,且与临床疾病进展程度有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