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时期
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早在《周礼·天官·疾医》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左传》中记载了秦国的医和给晋平公看病时指出,疾病并非由鬼神所致,而是由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所引起的,还记载了水土致病的学说。《吕氏春秋·尽数》对水土致病讲述更为具体,还指出饮食不节、情志过度、气候大变以及缺少运动而气郁都可致病。《山海经》载有与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有关的药物约121种,防治疾病47种,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先秦时代对疾病的认识。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医书,包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阴阳脉死候》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五十二病方》全书五十二题,每题为一类疾病的治法,共约103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其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治上已呈现辨证论治的雏形,虽然其重在治方,但也反映了当时疾病的诊断水平。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病候》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候学专著,反映了先秦时期对疾病认识的水平。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医籍中最早、最为系统完整的理论著作。它论述了望神、察色、观形、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的整体观,并体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还重视疾病的类症鉴别,如《灵枢·水胀》中专门论述了水肿的鉴别诊断,列举了出水、肤胀、臌胀、肠覃、石瘕五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方法。《难经》将望、闻、问、切四诊分别称为神、圣、工、巧的技能,并特别重视脉诊,详细记载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大大简化了脉诊的程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最早开始记录患者的病案资料,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东汉“医圣”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的诊疗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用以阐释病、脉、证、治,同时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建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做到了概念清楚、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模式沿用至今。《中藏经》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的诊病思想,其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