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诊的原理

(一)脉诊的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心主血脉,脉为血府,心得阳气推动气血运行于脉管中,周流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因此,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变化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 心主血脉,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气血流布全身,同时亦使脉管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形成脉搏。《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这些论述说明,脉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当心气旺盛,血液充盈,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反之,可出现脉搏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2.脉管舒缩是产生脉搏的重要条件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管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脉管自身有一定的弹性,弹性回缩的压力也是血液向前运行动力之一。脉管的一舒一缩,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所以脉管的舒缩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若脉管通利,舒缩良好,脉象则徐和、软滑。反之,可出现脉象弦硬、应指坚搏等变化。若脉道阻遏,甚可导致无脉。

3.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依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属阳主动,气为血帅,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于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象的影响更为重大。若气血充足,运行良好,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出现脉细涩而不畅;气盛血流薄疾,则脉多洪大滑数等。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与脉、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脉象。崔嘉彦在《四言举要》中做了简要的概括:“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4.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匀和深长,脉象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而呼吸困难,脉象多呈细涩;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合形成宗气,“贯心脉”推动血液运行。

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所以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同时,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形成脉搏,还依赖于脾气的统摄与裹护,使血液不溢于脉管之外而在脉管内运行,即“脾主统血”之谓。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是为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