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活人书》: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无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

《素问·疏五过论》: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医学源流论》:凡人所苦,谓之病。

《伤寒寻源》:所谓病者,悉由阴阳之偏也。仲景治病诸法,第就其阴阳之偏胜者,济其偏而病自已。故有时阳气亢极,但用纯阴之剂,不杂一毫阳药,非毗于阴也,育阴正以济阳;有时阴气盛极,但用纯阳之剂,不杂一毫阴药,非毗于阳也,扶阳正以济阴。其有阴阳气虽偏胜,而尚未至于偏极者,阳药方中,必少加阴药以存津;阴药方中,必少加阳药以化气。虽有时寒热投、补泻兼进,似乎处方之甚杂,其实原乎阴阳互根之理,济其偏胜以协于中。

《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西省·医说》:邪气有所侵犯之谓病,正气有所亏偏之谓病。外攘以克其邪之谓治,内修以复其正之谓治。精于察脉,精于辨证,以究其病,而或短于治者有焉。脉证病俱善而又善于治,此医岂易遇哉!

《医权初编》:脏气之偏者为病,药气之偏者为毒。

《世补斋医书·不谢方》: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病之为言,困也,谓疾至此困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