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四诊概要
1.望诊
(1)整体望诊:重点在于神、色。神、色均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对于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好坏有重要意义。凡神气旺盛,气色明润,乃脏腑精气充足,病轻,预后好;若神气衰败,气色晦暗,则脏腑精神亏虚,病重,预后差。色诊,虽以观察面部色泽为主,但可类推于其他部位。观察面部色泽的荣枯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如五色光明润泽的善色,为脏腑精气未衰;而五色晦暗枯槁的恶色,乃脏腑精气衰败。面色还可反映疾病的病性,如面色淡白提示气虚,白提示阳虚,苍白提示实寒;满面红赤为实热,两颧潮红属阴虚火旺;面色萎黄提示虚,黄而明亮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则为寒湿等。根据脏腑在面部的分属,结合五色的不同,也可测知疾病的部位。
(2)局部望诊:五官的望诊虽是五官科的主要内容,但在内科病诊治时也很有参考意义,如目赤有火、目肿水泛、白睛发黄为黄疸。外感病中出现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则为外感风热或外邪入里化热等。
(3)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在内科疾病诊断中作用突出,内容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一般来说,察内脏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大凡气病多察舌苔,血病多察舌质。外感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消长进退;内伤杂病,重在观察舌质,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临床诊病时要注意将舌质和舌苔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如外感病初期,先见舌苔变化而舌质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深入,舌质亦变;内伤杂病早期,舌质先变而舌苔变化未必明显,病情的不断发展变化,则舌苔亦变。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要注意舌象的动态观察,以了解疾病的进退变化。
2.闻诊
(1)听声音:在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声音的高低、大小、清浊可以区分疾病的寒热虚实,如新病声音嘶哑多属实证,久病失音多属虚证;声高重浊气粗多属实证,声低细弱气微多属虚证。语言错乱多为心的病变,其中谵语、狂言多见于实证、热证;郑声、错语、独语多见于虚证、寒证。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常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其中声高洪亮属实,声音低怯属虚。如吐势徐缓,声音微弱者,属虚;而吐势较急,声音响亮者,多为实。叹息则因气机不畅而致,以肝郁和气虚多见。
(2)嗅气味:有助于判断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和邪气之所在。如凡气味酸腐臭秽,多属实证、热证;略有腥味则多属虚证、寒证。鼻出臭气,见于鼻渊。
3.问诊 问诊在中医内科的辨证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在症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对现在症的问诊极为重视,所问内容极其详细,对各种症状的临床意义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张景岳所创的《十问歌》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中医问诊要领,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询问,围绕着患者的主诉,主要症状、体征详细询问其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兼症,力求全面、准确地为辨证提供依据。如问寒热,要问有无寒热及轻重主次,是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还是寒热往来,持续时间,寒是畏寒、恶寒、恶风还是寒战,发热是壮热、潮热还是微热等,以此可辨外感与内伤、病位和病性。若新病见恶寒发热,兼鼻塞喷嚏、脉浮者,为外感病表证;久病畏寒不发热,兼肢冷乏力、脉沉迟无力者,属内伤病阳虚证或里虚寒证;日晡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盛,伴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者,见于阳明腑实证;午后低热,五心烦热,伴颧红盗汗、脉细数者,为阴虚证。由此可见,现在症可为辨证提供辨病位、病性的依据。
问诊还需关注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了解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精神情志、生活和饮食嗜好等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针对不同对象,要注意询问相关病史,以寻找疾病的致病原因。
4.切诊
(1)脉诊:脉诊是中医学的特色,在内科临证诊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脉诊察疾病应遵守脉诊的操作规程,首先要熟悉调神平息、体位、指法、三部、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了解脉与季节气候、地域、个体、情志、饮食、生活的关系,知晓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即正常脉和“变”即异常脉;从脉象的位、数、形、势分辨脉的形态体征。脉象一般有二十八脉和十怪脉,其中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归类28脉,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鉴别相似脉。需注意临床上单一脉少见,相兼脉多见,对此应区别主次,综合分析。要脉症合参,将脉象和症状互相参照,综合分析,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脉辨证”,也要“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识别真假,认清疾病本质。
(2)按诊:按诊范围很广,临床上尤以按腹部的意义最重要。按腹部可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如腹部肿块,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肿块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病属血分。腹部肿块坚硬如石者为恶候。右少腹作痛拒按,按之有包块应手者,多为肠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