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证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六)心病证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近年来医学界提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学说——炎症反应学说。洪永敦等通过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的关系发现,心血瘀证组白细胞(WBC)计数和血中CRP、IL-6和TNF-α含量均较其他组显著升高,认为上述炎症因子可以作为冠心病辨证参考。

冠心病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冠心病患者由心绞痛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RP水平并逐渐增加。张红祥的研究结果发现,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心血瘀阻、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虚血瘀。证型不同CRP水平亦会有所差异,其中心血瘀阻型与痰阻心脉型较高,气滞血瘀型为其次,而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则较低。因此他提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作为慢性炎症评价指标之一,用于分析冠心病的病理过程。CRP浓度增高的程度不但可以相应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证型,为冠心病进行临床分型提供了一定的量化指标,从而辅助临床治疗。王宝泉也发现冠心病不同证型中,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三类证型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但相关研究结论却有所不同,如龙卫平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阳气虚衰型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提示在各证型中阳气虚衰型的炎症反应最强烈,认为冠心病阳气虚衰型患者未来可能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罗敏等则发现,在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心血瘀阻的hs-CRP最高,痰浊内阻和寒凝心脉次之,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hs-CRP水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