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脉部位

(二)诊脉部位

在中医脉诊发展史上,诊脉部位经历了由遍诊法到寸口诊脉法的演化。《黄帝内经》中主要采用遍诊法。《灵枢·经脉》应用十二经诊法,通过诊察各经脉脉动最明显处的异常变化,以推测本经的病变。《素问·三部九候论》论述了三部九候诊法,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察独和辨异。《灵枢·终始》和《灵枢·禁服》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虽然在《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但仅有理论阐释而无具体内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上承《黄帝内经》,沿袭了遍诊诊脉法,如寸口——趺阳诊脉法,趺阳——少阴诊脉法,尺脉——趺阳诊脉法等,其中,关于少阴脉、少阳脉等的论述是十二经诊法的保留,在张仲景之后的医家著述中已很少见到该诊法的论述。受《难经》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有关脉象记载的条文中,主要采用的是寸口诊脉法,说明诊脉部位发生了由遍诊法到寸口诊脉法的演化。而“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尽管如此,在某些特殊疾病和危重病症中,遍诊法依然具有一定价值。

1.十二经诊法 十二经诊法即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一处部位较为表浅、易于观察的动脉,以候经脉之气、诊察经脉病变的方法。此部位一般为本经之腧穴,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其具体部位如下。

太渊:称寸口,候手太阴。

阳溪:位于手合谷上,候手阳明。

冲阳:位于足跗处,候足阳明。

冲门:位于腹下前股沟缝处,候足太阴。

阴郄:位于神门内,候手少阴。

天窗:位于喉旁,候手太阳。

委中:位于腘窝处,候足太阳。

太溪:位于内踝后方,候足少阴。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候手厥阴。

和髎:位于鬓发后缘,候手少阳。

悬钟:位于外廉踝之上,候足少阳。

太冲:位于足大趾上跗,候足厥阴。

2.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源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诊察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黄帝内经》中所述三部九候诊法,其诊脉部位及各自所候之气归纳如下(图4-2、表4-1)。

img

图4-2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诊法示意图

表4-1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部位及所候之气

img

三部九候之脉象须相应,上下若一,不得相失。若发现哪一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有病变的可能,故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不仅如此,通过与形色等相结合,尚可判断疾病之转归预后,故有“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可见,应用三部九候诊法,不仅可发现局部之病变,亦可测知全身之状况。察独和辨异,是三部九候诊法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

3.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亦有去趺阳加诊太溪脉者(图4-3、图4-4、图4-5、图4-6)。人迎、寸口诊法同样源自《黄帝内经》,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曰:“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人迎是指颈外动脉,即喉结外旁之人迎穴;寸口是指桡动脉即寸口部。人迎主外,候阳;寸口主内,候阴。《灵枢·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张仲景在人迎-寸口诊法基础上,提出三部诊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趺阳三部,以人迎、趺阳候胃气,以寸口候十二经的变化。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切两手寸口无脉或观察危重患者时运用。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寸口、趺阳脉互参经常使用,尤其是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发掘。

img

图4-3 诊人迎脉

img

图4-4 诊寸口脉

img

图4-5 诊趺阳脉

img

图4-6 诊太溪脉

4.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诊法是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主要诊脉方法。

寸口诊法源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始倡“独取寸口”之说,提出尺寸共一寸九分之地,其交界处为关。《难经·十八难》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在《难经·六难》和《难经·十四难》中,分别以上下取候和浮沉取候做比较,来分析病情和判断预后。这一方法为历代所沿用。《脉经》明确了浮中沉三种取法。现行的脉诊部位,以桡骨茎突为掌后高骨稍内侧定关,关前一指为寸,关后一指为尺,每手三部,共为六部。这与《脉经》所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止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是一致的。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察独》中曰:“详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而脉象辨异和对比分析,大量记载于历代医籍和医案中。因此,虽然自《黄帝内经》以降,基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诊法在临床上已很少采用,但其思想却沿袭了下来,察独和辨异成为脉诊临床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

img

图4-7 寸口脉寸关尺示意图

(1)寸口部位: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4-7),是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难经·二难》曰:“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其长度约为一寸九分(中指同身寸)。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根据取脉压力的变化施行浮、中、沉三候的诊察。《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要注意区别。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①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于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相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④诊察方便: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同时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说寸口部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3)寸口分候脏腑:关于寸口分候脏腑,有两种对应方法,一种是以不同指力取候来对应脏腑,一种是根据寸关尺部位来对应脏腑。

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黄帝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表4-2)。

表4-2 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