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具有正气亏虚、邪气不著的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阳、阴、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的虚损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不同的虚证,表现不一,难以全面概括。
【证的成因】虚证的形成原因,不外有三:一先天禀赋不足,二后天失调,三疾病耗损。先天不足,肾精亏虚;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久病失治、误治,正气虚衰;或汗、吐、下、出血、失精太过,气血精津液亏耗等,均可形成虚证。
【治法】补虚扶正。
【证的类型】虚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津液亏虚证、阳虚证、阴虚证和各脏腑虚损证等,阳虚至极为亡阳证,阴虚至极为亡阴证,也属于虚证范畴。在此,仅介绍阳虚、阴虚、亡阳、亡阴四证,其余见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内容。
1.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由于机体阳气亏损,其温养、推动、气化等功能减退,以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畏寒肢冷,面色淡白或白,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沉迟无力。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
【证的成因】久病伤阳,或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居寒湿之处,或久服寒凉之品,或年老体弱命门火衰等,均可致阳气亏虚。
【证候分析】阳虚,机体失于温煦,则见精神不振,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失于固摄,则见自汗;阳虚气化无权,则见小便清长或尿少;水湿不化,津液无以上承,则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水液内停,水湿上泛外溢,则见面色白,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苔润滑;阳虚,推动无力,脉沉迟无力。神疲、乏力、气短为气虚之象。
【治法】以温阳祛寒为总的治法。
2.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由于机体阴液亏损,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或阴不制阳,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苔),脉细数。
【证的成因】热病后期,阴液暗耗,或五志化火,或汗、吐、下过多,或过服温燥之品等,均可导致阴液亏耗。
【证候分析】阴液亏虚,机体失其濡养滋润,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脉细等;又由于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可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脉数等。
【治法】以滋阴清热为总的治法。
3.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由于阳气极度衰微,以致欲将亡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质稀味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蜷卧神疲,气息微弱,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润,脉微细欲绝。
【证的成因】可因阳虚进一步发展,或因阴寒之邪过盛,暴伤阳气,或汗、吐、下、失血、伤精太过,阴液枯竭,阳随阴脱,或严重外伤、剧毒、瘀血阻滞心脉,均可致阳气暴脱。
【证候分析】阳气极度衰微,失其温煦、推动、固摄、气化功能,则见冷汗、神疲、面白、肢厥、息弱、脉微等危重表现。
【治法】回阳救逆。
4.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由于机体阴液严重耗损而衰竭,以汗出如油、身热烦渴、面赤唇焦、脉数疾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汗热如油,质黏味咸,面赤颧红,手足温和,烦躁不安,呼吸气急,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小便极少,舌红而干,脉细数疾无力。
【证的成因】可因病久阴液亏虚发展而成,或因高热大汗,或吐、下、失血、伤精太过,严重烧伤等致阴液暴失而成。
【证候分析】阴液欲脱,阴竭阳浮,迫津外泄,则见汗出如油,呼吸气急;阴液衰竭,失其濡润滋养,则见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小便极少;阴虚生内热,则见面赤颧红,手足温和;虚热上扰,则躁扰不安。舌红而干,脉细数疾无力,为津竭虚热之象。
【治法】救逆补阴。
【鉴别诊断】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亡阳与亡阴均属于疾病的危重证,辨证稍有偏差,救治稍迟,即可危及人命。由于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亡阳可导致亡阴,亡阴也可导致亡阳。汗、吐、下太过,或出血过多,均可导致体内阴液迅速亡失,而气随津脱,气随血脱,也可出现亡阳。亡阳之证,阳气脱失,固摄气化无权,也可致阴液耗损。所以,临床宜准确辨识亡阳、亡阴之主次,以及时施治。一般从汗出特点,结合四肢、面色、气息、舌象、脉象情况,不难鉴别(表6-3)。
表6-3 亡阳证与亡阴证鉴别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