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肾病辨证

二、肾病辨证

《济生方·肾膀胱虚实论治》:夫肾者……虚则生寒,寒则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胫酸弱,多恶风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气,骨节烦疼……是肾虚之候也。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热候》: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医醇img义·痿》:经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腰者肾之府,脊者肾之所贯,肾伤故腰脊不举。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营运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元,喘促虚痨,诸证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盜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泛为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主腰痛。开窍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虚阳上泛,为咽痛颊赤。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阳虚不能化水,小便亦不利也。肾之病机,有如此者。

《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矢,或气痛。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膀胱者,贮小便之器,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之背,上头项,故头项痛、背痛、角弓反张皆是太阳经病。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水天一气之义也。位居下部,与胞相连,故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膀胱之为病,其略有如此。

《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诸淋候》: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

《笔花医镜·膀胱部》:膀胱之热,左尺必数,其为小便不通,为膏淋,为石淋,为便脓血,为发狂。

《备急千金要方》:膀胱实热,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名曰膀胱实热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