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脉诊的意义

(二)脉诊的意义

脉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临床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辨别病证的部位 病证的部位就是指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等。五脏六腑之气血,无不通于心脉。因此,当脏腑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时,便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在脉象上反映出来。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为里证。寸口部的寸、关、尺三部,在左分属心、肝胆、肾,在右分属肺、脾胃、肾,若某部脉象发生特异变化,则应考虑其相应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如两手尺部脉见微弱,多为肾气虚衰;右关部见弱脉,多为脾胃气虚;左寸部见洪脉,多为心火上炎或上焦实热等。

“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与心息息相关,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故诊察脉象尤可帮助诊断心的病证。如促、结、代三脉多见于心血、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心阳不振的患者。又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证实真脏脉中的大部分是心律失常的脉象,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

2.判断病证的性质 病证的性质就是指病证属寒或属热,以及痰饮瘀滞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说明各种脉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病理特点。如寒与热均可改变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速率,常反映出不同的脉象,故可从不同的脉象上判断病变的性质。数脉、洪脉、滑脉、长脉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紧脉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3.分辨邪正的盛衰 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的盛衰必然影响脉象的变化,故诊察脉象可以分辨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如脉见虚、细、弱、微、革、代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若脉见实、洪、滑、弦、紧、长等有力脉象,则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交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4.推断病证的进退 通过诊脉能及时反馈病变的信息,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凶吉,观察疗效的好坏。观察脉象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必须结合症状,脉症合参,并要注意对脉象的动态观察。如外感病脉象由浮转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热病脉象多滑数,若汗出热退而脉转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促急、烦躁者为病进,并有亡阳虚脱的可能。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胃气解》所说:“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故缺乏和缓从容之势的脉象,是预后凶险的征兆。

此外,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的反映通常是一致的。若脉与症的表现不一致时,则提示病情比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如脱血者脉反洪,是元气外脱的征兆;病寒热而脉反细弱,是元气亏虚,正不胜邪的现象。这些多反映机体邪正的消长和病情进退,对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有一定意义。此时要注意对病机的辨别,一种脉象往往有多种病理意义,古人多有“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一说,所谓舍脉就是提醒我们要从复杂的表现中,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正确理解脉象表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