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口与唇
口唇为齿之垣,肌肉之本,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五脏生成》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口纳入饮食物是脾胃运化水谷的前提。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胃的病变和全身气血的盛衰。望口唇注意观察其色泽、荣枯及动态变化。
1.色泽 正常口唇色红润泽,是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盛的表现;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多属热盛;唇红干燥,属热盛伤津;唇色鲜红为阴虚火旺;唇色青紫多属阳气虚衰,血行瘀滞;唇色青黑因寒凝血瘀,或痛极血络瘀阻所致;小儿口唇发青为惊风先兆。
2.形质 口唇糜烂多因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部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口腔内膜上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也称为“口糜”,或“口疡”。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多因心脾积热,或由阴虚火旺所致;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疮面色淡,疼痛较轻,伴少气乏力,大便溏薄,舌淡嫩,脉虚等症者,多为中气不足所致。若小儿口腔内有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又称“雪口”,多因感受温热毒邪,或脾经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也可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为。
口腔中唾液分泌量多,频频唾吐,为多唾,或“口吐涎”,多因脾肾阳虚,水液上溢所致。小儿口角流涎,称为滞颐,多因脾虚湿盛,或虫积为患所致。《诸病源候论》:“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收所致。
3.动态 正常人口唇可随意开合,动作协调。《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
(1)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
(2)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属实证。多与项强、神昏、抽搐、痉挛等症共见,常见于痉病或惊风。
(3)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兼见角弓反张,多为破伤风患者;新生儿撮口不能吮乳,多为脐风。
(4)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又称“口”“僻”,见于风邪中络,或风中脏腑之患者。
(5)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常见于疟疾初起。
(6)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为动风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