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的术语规范

一、症的术语规范

中医症状的名称非常丰富,但相当多的症状内涵模糊,表述不精确,加之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不同地区使用语言的差异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临床上中医症状术语使用的不统一。如对一些简单的症状,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如不能正常睡眠,现代医家称为“失眠”,在《黄帝内经》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不眠”,《圣济总录》称“少睡”等。症状术语的不规范不仅容易引起概念使用的混淆和混乱,而且严重影响了医生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制约了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和客观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通过多方努力,对中医常见症状术语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其在辨证、辨病中的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促进了症状术语的规范。例如,目前使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将患者“怕冷”的感觉界定为“恶寒”“恶风”“畏寒”“寒战”四种情况,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归纳症状术语及其内涵规范化研究的方式与途径,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①通过中医古籍文献研究,进行正本清源。需要对中医症状用词的使用情况做全面调查研究,根据症状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含义和使用频率,客观地展示其内涵和使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的方案,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规范中医的症状名称、概念、内涵,并对与其相关的各种名称、概念做出解释。对一些混乱的症状,应进行正本清源的讨论。如以“疲劳”为例,在患者就有“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之别。②通过临床研究,增强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加强临床研究,对症状范围、轻重程度做出分级、分度的量化划分,如如何对自汗的所谓“轻”“重”进行规范。必须增强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对每一个症状的轻、重信息程度进行具体的规定和量化,可以从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量化。③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师资的力量,通过编写不同版本的《中医诊断学》等国家规划教材促进症状术语的规范。④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编写国家行业标准促进症状术语的规范。⑤通过学术力量,组织中医药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编写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对500个中医症状的概念、常见证及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王永炎院士等主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已于2003年12月通过鉴定。在项目成果《中医药学名词(2004)》中,对5283个中医药名词术语的中英文进行了规范,并做出了相应的注释。该项研究所规范的名词术语已经被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配套书《临床用药须知》,以及《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版《中医大词典》及“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相关研究项目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