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的分类的规范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证的分类标准,但是从现在所颁行的比较具有权威性的证的规范成果来看,证的分类的混乱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仍处于不完全统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分类:病因证类(102子类)、阴阳气血津液痰证类(63子类)、脏腑经络证类(62子类)、六经证类(19子类)、卫气营血证类(9子类)、其他证类(其他证类、期类、型类3个子类)等,共6大类,258个子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类:中医内科病证、中医外科病证、中医妇科病证、中医儿科病证、中医眼科病证、中医耳鼻喉科病证、中医肛肠科病证、中医皮肤科病证、中医骨伤科病证。所有的证候名都归入具体的病名下。如感冒名下分“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袭表”三个证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分类:基本虚证类(21子类)、基本实证类(18子类)、虚实夹杂证(15子类)、心系证类(38子类)、肺系证类(40子类)、脾系证类(81子类)等,共为14大类,420子类。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分类:八纲基本证(4子类)、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3子类)、脏腑辨证(7子类)、其他辨证(4子类),共4大类,18个子类,又十几个孙类。
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证候规范》分类:基础证、脏腑证、外感证,仅3大类,不分子类。
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类:全身证、脏腑证、温病证、伤寒证、专科证(5个子类),共为5大类,又5个子类。
程绍恩、夏洪生主编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分类:内科证、外科证、妇科证、儿科证、眼科证等共13大类,其中内科证又分脏腑证(6个孙类)与气血津液阴阳病证(6个孙类)2个子类,又12个孙类;热病证候又分伤寒六经证(7个孙类)与温病证2个子类,又7个孙类。其他各类均不分子类。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证的分类:八纲证、外感证、气血津液证(4个子类)、脏腑证(5个子类)、经络证(2个子类)、六经证、三焦证、卫气营血证(4个子类)和四象医学病证(4个子类)。
证的分类规范化研究是证的规范化研究的重要组成,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前提条件,规划的证的分类有着重要科学意义。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证的分类的规范化仍待进一步研究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