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切诊是中医重要的诊察方法之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强调了切诊的重要性。切诊起源于古代对病痛诊察的医疗实践过程,其发展和完善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灵枢·刺节真邪》曰:“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通过循经切按、查察异常,可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由于经络“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为气血运行之通道,气血随经脉循行遍布周身,外充皮肤,内濡脏腑,无处不在。故切按局部,可知全身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在外可审而验之,在内可扪而得之。因此,除了循经切按,《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尺肤按诊、手足按诊等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尺肤候全身脏腑组织的论述,《灵枢·论疾诊尺》又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素问·厥论》有诊手足以候病形。因此,在《黄帝内经》中,切诊中之按诊的内容和方法非常丰富。张仲景在临证时很重视按诊,尤其重视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如《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论》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后世医家对按诊也有诸多论述。《类经》曰:“脏腑在内,经络在外,脏腑为里,经络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李杲通过触手心、手背来辨外感和内伤。俞根初设立按胸腹专篇,详尽记载了内痈、肝痈、虫病及虚里等按诊方法。按诊经过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而又简便易行的诊病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按诊为切诊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循经切按以诊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经脉循行处浅表动脉的异常搏动,可以来候气血之虚实、脏腑之盛衰、全身之病情。《灵枢·经脉》有“十二经诊法”,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一处部位较为表浅、易于观察的动脉,以候经脉之气;《素问·三部九候论》则诊察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使得脉诊逐渐从循经诊病中脱离出来,因此,脉诊和按诊实为同出一源。《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独取寸口”经《难经》首倡、《脉诊》确立,成为后世主要的诊脉部位。历代医家不断完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脉诊逐渐趋于成熟,成为切诊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