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辨证的现代研究

(一)方证辨证的现代研究

方证辨证源于方证相应,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不受病名约束。由于方证相应在理论上有鲜明的特色,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从学科发展及临床治疗要求来看,中医学需要构筑一种全新的方证辨证论治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精确,应包含中医学所特有的科学理论、专家经验和定量分析。目前常开展的研究类型有如下几种。

1.文献统计学研究 是基于文献信息,通过对“方证相应”命题的文献学溯源,结合对中医病证体系及方证组织构架的分析,探讨方与证及其之间的对应规律。如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搜集整理并分析某一方历代证治的相关文献,发现该方的应用规律。亦有以类方为对象,对某类方药(方名、方源、药物、剂量、剂型、用法)和病证(病因、病机、病名等)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方证信息数据库,从不同角度探查其方药证治规律。如目前已对五苓散证、桂枝汤证等方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标准规范。

2.实验研究 与方证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体现在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探究证候的病理学基础两方面。疾病的动物模型具有明确的病因和特定的病理变化,有明确的判定标准,而证候模型则不具备此特征。自从1960年沈自尹院士团队发现过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诱发小白鼠出现类似中医阳虚征象以来,国内外有关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已有百余种。然而,证候模型的评价指标和可重复性仍然存在争议。

近年来,随着方证相应尤其是以方测证逆向思维的提出,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设计带来了可能。一是采用现代医学的疾病模型,选用公认的不同治法方剂进行干预并判定疗效,建立与显效方剂功效相应病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二是针对某一疾病的不同动物模型或同一动物模型的不同病理状态,采用具有不同功效(针对不同证候)的经典方剂进行干预,通过疗效评价以方测证来判定显效方剂所对应的模型的证候特征,揭示不同造模方法制备的同一疾病模型所蕴含的方证的病理学基础及证候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验证已知疾病的中医证候病机。

3.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涉及方剂运用的证候规律及其安全、有效性评价等。一是针对某方剂临床应用数据库等的回顾性分析,基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对其方药与病证的关联规律进行研究。如现有对柴胡类方、活血祛瘀方、乌梅丸证治规律的研究,通过分析各方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与某一方相对应的症状组合,从而为本方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二是采用证候例方进行治疗性(前瞻性)研究,以药效为基础,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病理学及系统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探究机体的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等层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以期揭示相关病、证的病理实质。如一项以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为切入点的探讨方证对应及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分别以参芍片、丹蒌片及西药对照组加以干预,结果发现,方证对应组在心绞痛缓解、中医证候、炎症因子、斑块因子改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医方证对应及其辨治经验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