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燥淫证

五、燥淫证

燥淫证是指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以口鼻、咽喉、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口唇、鼻腔、咽喉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干燥等。温燥者常兼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咽喉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凉燥者常兼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等。

【证的成因】多因秋令气候干燥,或居处干旱少雨,感受外界燥邪所致。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地域性。

【证候分析】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燥胜则干,易伤阴液;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与外界燥气相通,故燥邪致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从而表现出皮肤、口唇、鼻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欲饮为津伤的表现。

燥淫证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多见于初秋之季,气候尚热,余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侵犯肺卫,在干燥津伤的表现基础上,又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咽喉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凉燥多见于深秋季节,天气渐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人体感受凉燥,除了干燥少津的表现之外,还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辨证要点】时值秋季或地处气候干燥的环境,以干咳,口、鼻、咽、唇、皮肤等具有干燥不润的特点为辨证要点。

【治法】凉燥者宜辛温解表,宣肺润燥,主方杏苏散(《温病条辨》);温燥者宜辛凉甘润,主方桑杏汤(《温病条辨》)。

【鉴别诊断】凉燥证与温燥证的鉴别。临床应结合时令气候,再结合症状进行辨证分析。两者的共同点: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咳,脉象偏浮等。除以上临床表现外,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等表寒症状,且燥症较轻;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且燥伤津液症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