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诊的意义
2025年08月10日
一、问诊的意义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谓之工。
《素问·征四失论》:论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存存斋医话稿续集》: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右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医门法律·明问病之法·律一条》: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
《薛氏医案·本草发挥·卷之四》:王海藏云:至于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乎?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波亦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言,良为有理。
《冷庐医话·诊法》:六经提纲,大半是凭乎问者。至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及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则皆因问而知。此孙真人所以未诊先问也。
《冷庐医话·求医》:惟问可究病情,乃医之自以为是者,往往厌人琐语,而病家亦不能详述,此大误也。故凡求医诊治,必细述病源,勿惮其烦。
《脉诀汇辨·问诊》:入国问俗,何况治病?本末之因,了然胸臆,然后投剂,百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