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不适

四、问不适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证治汇补·上窍门·眩晕》: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凡眩晕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凡病中眩晕,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如丹溪云:无痰不作晕。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观《内经》曰: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至于头重,尤属上虚,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此之谓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眩运》: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其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医碥·悸》: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

《济生方·怔忡》:夫怔忡者,由心血不足也……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久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遂成怔忡。

《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

《医学入门·惊悸怔忡健忘》:怔忡因惊悸久而成。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怔忡……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

《灵枢·水胀》:臌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丹溪心法·厥》: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张氏医通·痿痹门》:著痹者,肢体重著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