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研究
1.动物模型制备
(1)太阳病风寒表证模型:张发斌等依据“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以每5~6只小鼠置于鼠笼,放置温度2~5℃,湿度60%,风速4~5级,自然光线环境中饲养7天进行动物造模,实验组普遍出现类似风寒表证的症状。
(2)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用附子、肉桂、干姜水煎剂,按20g/(kg·d)灌胃,用药12天后,禁食(不禁水)12小时,给10%大鼠自身粪便混悬液灌胃,每天2次,每次2mL,连续2天;第15天用大肠埃希菌内毒素腹腔注射,每只0.1mL,注射5小时后,取标本检测各项指标,模型组体温、血浆D-木糖排泄率、肝脏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3)太阴病脾阳虚模型:郑靖等采用大承气汤灌胃法建立脾阳虚大鼠模型。造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6天,大鼠灌胃大承气汤3.5mL/(200g·d),以损伤大鼠脾气;第二阶段7~12天,大鼠灌胃大承气汤4.0mL/(200g·d),以损伤大鼠脾阳。当大鼠出现类似脾阳虚症状,血D-木糖浓度降低时表明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
(4)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大鼠禁食12小时,上午给予200%生大黄水煎液灌胃,每次2mL,每日1次,下给予午精练猪油灌胃,每次2mL,每日1次,连续造模14天,结果发现:模型组血浆D-木糖排泄率、肝脏Na+-K+-ATPase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2.实验指标研究
(1)血细胞:相关太阳病动物研究表明,在太阳病疾病过程中,外周血液系统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免疫反应。在太阳病(风寒表证)的过程中,红细胞、血小板在疾病的极期水平升高,说明红细胞、血小板参与了太阳病(风寒表证)的免疫反应。赵协慧等则发现实验组小鼠体内白细胞存在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且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而在太阴病“欲解时”不同时点外周血细胞等相关指标变化研究中同样显示太阴病(脾阳虚证)中白细胞存在昼夜变化节律,以子时为低,午时、卯时、酉时为高。
(2)白介素:白介素是保障机体执行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李杰等研究发现白介素变化吻合太阳病自愈的“周节律”,初步认为白介素可能是中医正气的免疫学物质基础之一。相关研究表明,IL-1、IL-2、IL-4在小鼠太阳病(风寒表证)中表现为明显的昼低夜高的节律变化,并且其表达变化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可为临床诊断、择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一氧化氮(NO):NO在阳明腑实证的组织细胞损伤中也起了重要作用。NO在阳明腑实证过程中存在一个过量的表达,与肠黏膜的通透性呈正相关,是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衰竭的重要介质。研究表明大承气汤能够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导致NO表达下降,能有效防止多脏器衰竭的发生,这也说明NO在阳明腑实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其他指标:郑靖等研究发现脾小梁静脉充血、小肠黏膜上皮渗出可能为太阴病的病理变化,理中汤能有效促进脾阳虚大鼠的恢复,且在太阴病“欲解时”中心时段干预更好。李杰等发现在太阳病风寒表证造模成功的1周内,对照组小鼠大肠的重量、系数均高于模型组,尤其是第7、10天,在第14天才比较接近一致,其原因应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基础理论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