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太阴之胜……饮发于中……太阴之复……饮发于中。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饮发中满食减。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痰饮》:《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谬乎?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医门法律·痰饮门》:《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