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素的规范化研究

(三)证素的规范化研究

针对传统的证理论体系庞杂,且各种辨证体系之间多有交叉,不便于传承、延续、研究、交流及临床应用的诸多问题,近代许多中医学家都相继提出了辨证的纲领性内容。如《秦伯未医文集》列“十四纲要辨证”;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所总结的中医辨证纲领为病变性质辨虚实寒热、六淫、七情、阴阳,病变部位辨表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证治概要》将辨证内容分为3型21项等。近年来朱文锋教授、王永炎院士提出从证素及证候要素入手研究证及辨证体系的思想,从而开辟了证素规范化研究的先河。

证是对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的高度概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临床论治的依据。构成证名称的要素主要包括病因病性(简称病性)和病位两大方面。因此,作为构成证最小单元的证素(也有称作证候要素)包括病位类证素(如心、肝等)和病性类证素(如气滞、血虚等)两大类。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证候名称多由两种或以上证素组合而成,如肝气郁结证是由病位类证素“肝”和病性类证素“气滞”构成,心肝血虚证是由病位类证素“心”“肝”和病性类证素“血虚”构成等。

相对于目前出现在各种书籍及临床运用中多达上千种的、繁杂的证的名称而言,证素的数目要少得多,而且便于掌握,能简明扼要地反映疾病在病位、病性方面的特征,有利于医生在临床实际运用中执简驭繁,将其灵活地组合成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证的诊断。因此,以证素为基础和核心,在明确构成证的常见证素的特征及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证的诊断标准,既符合简约、便于运用和传承的目的,又能解决辨证时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在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证规范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组以证候要素为指导思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中医界第一次大规模证候系统研究。项目组从中医全病域和病证结合两个角度入手开展了证候要素规范化研究。①中医全病域角度:通过对古今有关证素概念进行系统梳理,从约120项证素中初步提取出50项通用证素,通过5800例流行病学的调查、信息处理、文献研究等,综合制定出症状与证素的相互关系的数字化辨证参数,以及其操作规则、运用方法等,研制出“证候—证素—证名”的中医辨证软件,研究证素组合规律,提取临床常见证,从常见证所含证素的诊断域值、常见证的最高诊断值两个条件进行判断以明确证名的诊断。②病证结合的角度:在现代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国多中心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溃疡性结肠炎7种疾病7000余例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多种数据分析结合专家问卷调查,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提取了7种疾病的临床常见证素,分析了各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症状的对应关系,初步尝试建立了证素的辨识标准,从而探索形成了基于证素理论建立病证结合证素辨识标准的研究方法。

证素的规范化研究尚刚刚起步,诸多学者探讨了临床调查、数据分析及专家调查的有关研究方法,也有学者将证素与理化指标等微观参数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初步显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以证素为核心进行证的诊断标准研究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