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周时期

(一)商周时期

我国现存的文字史料中,有关疾病记载的最早者当推殷商的甲骨文,它大体上反映了我国三千余年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

殷人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尚很肤浅,主要认为疾病是上天所降或鬼神作祟。卜辞中有:“贞:佳帝肇王病?”(《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七三〇四)“丁巳卜,贞亡降疾。”(《甲骨文合集》)其意为天帝降疾使病。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当时治病主要采用禳除之法,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御祭,如“御疾身于父乙”(《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六三四四),“疾口御于妣甲”(《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九三〇),这是御除灾殃的一种祭祀,常伴有或不伴有祭品,迎神降临,消除灾难。另一种是告祭,如“告祭于祖乙”(《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一六五〇),是一种向鬼神祷告的仪式,不伴有祭品和迎神。

有些病因似已涉及六淫之邪。如在卜辞中多次出现的“img(骨?)凡(风)有疾”,有人释为“因风致疾”,或释为骨头受风引起的疾病,或释为“伤风感冒”,总之是由风引起的一种疾病。另外,卜辞中还有“雨疾”“疾年”“疾疫”等记载,意指当年气候不正、雨水过多等引发的流行病、传染病。

周代由于农业和天文学等方面的发展,巫、医已开始分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周代不但有了专职医师,而且出现了分科,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是营养医生,疾医是内科医生,疡医是外科医生,兽医是治疗兽病的医生。其次,是在内科系统疾病中对四时的流行病、传染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如《礼记·月令》指出“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再次,是在外科疾病中已能区分肿疡、溃疡、金刃外伤、骨折四类疾病。最后,是在诊断方法上已初具规模,即根据患者的“五气”喜怒思忧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色”青赤黄白黑来诊察;并且参以“九窍”,即眼、耳、口、鼻、前后阴的变化,以及“九藏”,即肝、心、脾、肺、肾、胃、膀胱、大肠、小肠等的动态。

周代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已经涉及许多方面。如通过除虫、灭鼠、掏井、疏渠、排水等预防疾病,提出“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疾病,外内皆扫……彻亵衣,加新衣”等个人卫生要求。其对优生和遗传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礼记·曲礼上》载“三十曰壮,有室”,《周礼》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不娶同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