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闻 诊

第二章 闻 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鉴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五声五音应五脏的理论,而《难经》也指出“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故古代的闻诊多以“五声五音”与五脏的相应来辨别病变: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呼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呼为呻。这是根据五行学说而来,即以五音五声等以应相应五脏,从而辨其病变,尤其是情志方面的病变,可以从五音五声的变化推断其相应脏腑的病证。《黄帝内经》又有以声音、语言来辨病的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张仲景也以患者的语言、呼吸、喘息、咳嗽、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内容。后世医家又将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使闻诊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正如清代王秉衡所说:“闻字虽从耳,但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也。”

闻诊是四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难经·六十一难》言“闻而知之谓之圣”。医者须耐心、细心诊察患者,在望诊、问诊的同时进行闻诊,注意听取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等情况,并闻嗅其口气、身体或排泄物的异常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