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则

(三)原则

1.外揣法 外即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即脏腑内在的病理本质。外在的病形是内在脏腑病理的表现,通过观察外部的变化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同样,认识了内在病理本质,便可以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灵枢·外揣》认为,有如“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失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外内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其强调在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医生通过患者表现于外的异常现象,合参四诊而详察,揣其病证本质,临床上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若只是认识到外在表现为寒,而实际的本质是“阳盛格阴”,没有察觉到疾病的内在本质,是不能达到治疗效果的。

2.整体观 《黄帝内经》一贯强调整体观,包括人体一体观、天地一体观、四时一体观、万物一体观及一体恒动观。首先,《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内外,把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五脏功能系统。这一系统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一旦脏腑发病,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于相应的体表。其次,人与自然万物亦是如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天地万物之间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在生理上,人受天地日月等自然万物的影响,在病理上,人也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人体疾病的发生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等诸多环境的影响,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中医学不但认识到了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也认识到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是在不断运动中形成的。辨证学中的辨证纲领,如病因、六经、脏腑、经络、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等,无一不是基于这一恒动的整体。

3.病传论 基于上述整体观,强调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程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诊疗疾病也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观察疾病的传变,这就是病传论。辨证中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说明阴阳气血和脏腑之间在病理变化上存在复杂的传变规律,其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通过四诊合参,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才能及时地估计病情的发展趋向,防微杜渐,从而把握论治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