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

一、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的感觉,均称为发热。其表现为腋下体温>37.2℃,或测试体温虽未高于正常而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

【主要类型】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发热的主要类型有如下几种。

1.急性发热 发热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热势较高或伴恶寒,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2.慢性发热 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低热多见,亦有高热者,以内伤发热最多。

3.发热恶寒 发热的同时伴有怕冷的感觉,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即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热时不觉寒,寒时不觉热,发有定时或不定时,一日可发数次或数十次,为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见于少阳病、疟疾、妇女热入血室。

5.身热夜甚 发热以夜间为甚,若伴舌红绛,为营分发热或阴虚发热;若舌有紫点紫斑,多为瘀血发热。

6.潮热 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多为阴虚发热或湿温发热或阳明腑实发热的表现。

7.高热 又称壮热、蒸蒸发热,表现为肌肤灼热,体温多在39.0℃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多为温病气分证或伤寒阳明经证的特点。

8.低热 又称微热,一般体温在37.2~38.0℃,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9.五心烦热 表现为手心、足心、心中发热和心烦,多为自觉发热,体温不一定升高,或时伴烘热感,多为阴虚发热或肝郁发热的表现。

10.身热不扬 体温高于正常,而体表肌肤初扪之不觉甚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的现象,多为湿温发热的表现。

【四诊要点】应做到四诊合参,具体采集如下病情资料,以鉴别辨证。

1.问诊 发热的原因或诱因、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特征、发热的程度;伴随的症状,如恶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以及结合《十问歌》诊察全身其他症状。

2.望诊 满面通红、鼻翼煽动,属实热证;两颧潮红,属虚热证。

3.闻诊 呼吸急促,属实热证。

4.切诊 以手按患者肌肤或前额判断患者体温;脉象多见数脉类特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隐血、红细胞沉降率、胸部X线片、腹部B超、细菌学检查、其他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辨证思路】

1.层次一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关系分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具有明显感受外邪诱因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恶寒发热并见,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考虑外感发热。

(2)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见但热不寒,且多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考虑内伤发热。

(3)寒热往来,考虑邪正相争,邪在半表半里的特殊病证。

2.层次二根据发热与恶寒的轻重分辨外感病邪性质

(1)恶寒重发热轻,伴见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考虑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伴见头胀痛、面赤、咽喉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考虑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伴见自汗出、头痛、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考虑伤风表证。

3.层次三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伴随症状分辨内伤发热

(1)壮热,若伴见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考虑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里实热证。

(2)低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考虑气虚发热。

(3)低热,伴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舌质淡、脉细,考虑血虚发热。

(4)潮热,午后和夜间低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颧红,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考虑阴虚发热。

(5)低热,但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img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弱,考虑阳虚发热。

(6)潮热,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紫点、紫斑,脉弦或涩,考虑瘀血发热。

(7)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考虑湿温发热。

(8)潮热,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口渴饮冷,腹部硬满疼痛,便秘,舌红,苔黄厚燥,脉沉数有力或沉迟有力,考虑胃肠燥热内结的阳明潮热。

【辨证导图】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