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2025年08月10日
第一节 概 述
问诊是指医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以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
问诊是中医诊察病证的基本方法,属四诊之一。问诊的历史久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问诊的重要性及所问内容的记载。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素问·疏五过论》亦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素问·三部九候论》亦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难经·六十一难》则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并列称为神圣工巧,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其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完善问诊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医临床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脉证并治”为篇名,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自觉症状无不是问诊所得,其所问内容广泛,包括问宿疾与素体状况、问治疗经过、问现症、问服药后情况等,为辨病、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彰显了问诊在临证中的地位。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强调“未诊先问”的重要性,提出“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工”。明代张介宾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其《景岳全书·十问篇》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问诊的内容、顺序及其辨证意义,并编成《十问歌》,言简意赅,较易掌握,切合临床实用。清代林之翰《四诊抉微》将问诊始列为专篇。清代喻嘉言对问诊内容的论述更为系统,其《寓意草》中拟定了议病格式,对问诊的一般项目、现病史、既往史等内容都做了详细规定,为后世中医病案的书写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