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脉诊与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诊病的原理和辨证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阐发。
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等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时珍所撰写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论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赅,便于习通,为后世所推崇。明末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周学霆的《三指禅》、徐灵胎的《洄溪脉学》等,都是论述脉学的专著,不断完善和充实着脉学的发展。
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着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舌诊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大多附有舌图,如张登所撰的《伤寒舌鉴》共载图120幅,梁玉瑜撰成的《舌鉴辨正》共载图149幅。
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大者有:清代吴谦撰写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的形式介绍了四诊的理论与方法,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林之瀚的《四诊抉微》,论述内容全面,主张色脉并重、四诊互参;汪宏的《望诊遵经》,收集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了气色与疾病的关系,通过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是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此外,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明清时期对于杂病的诊断、辨证虽有深入研究,但该时期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深化了对温疫、温热类疾病的认识,创立了新的辨证方法。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提出的“戾气”致病的病因说,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代叶桂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阐明了望舌、验齿、辨斑疹与白在温病诊断中的意义。薛雪的《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进行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温病诊察的内容。吴瑭的《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此外,余师愚的《疫疹一得》、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均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期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有较大的提升,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诊疗专著。明代卢之颐的《痎疟论疏》,专门论述了疟疾的常症与变症的证治。对于白喉的辨证论治也有相应的著作,如《时疫白喉提要》《白喉条辨》《白喉全生集》等。此时期还出现了论述麻疹的专著,如《麻科活人全书》《麻证新书》《麻症集成》《郁谢麻科合璧》等。王孟英和罗芝园对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也做了详细的论述,代表作有《霍乱论》《鼠疫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