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研究进展
2025年08月10日
(四)近现代研究进展
宋代以降,中医学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学术流派,如金元四大家之脾胃派、寒凉派、温补派、滋阴派,以及明清时代的温病学派等。但落实到临床治病,均离不开遣方用药,并且用方指征不会因学术渊源及流派的不同而不同。正如桂枝汤不可能用于麻黄汤证的治疗一样,明确了用方指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后世师仲景之法,另又创立了多种解读经方方证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方证辨证的理论体系。近代经方大师曹颖甫著《经方实验录》,辑选75案,皆以汤证名之,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强调“有此证,用此方,得此方,消此证,但凭脉证施治”。中医大家刘渡舟指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胡希恕教授则主张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大力倡导方证对应法,认为“临证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张锡纯从方证入手深入研究《伤寒论》,以六经病证为纲,方证为目,重点阐释40余首方证”。黄煌教授则认为“方证识别,朴实而具体,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
“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许多医家的临床指导思想。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证辨证日益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通过对多首传统古方名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初步揭示并证实了这些古方名方的主治功效和作用机制,为方证相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